(来源:运城新闻网)
城晚报》 官方发布平台
南北牵手 沃野生金
——我市“四南四北”的产业革新之路
记者 范 娜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农业产业调整为笔,立足黄河滩地、中条山地等资源禀赋,推动南粮北植、南菜北种、南茶北栽、南鱼北养跨界突破,书写了“四南四北”的创新答卷。
从种质创新破解地域适配难题,到智慧赋能重构生产逻辑,再到链化升级激活全产业链价值,“四南四北”不仅让南方作物在河东大地扎根结果,更让闲置资源变身致富沃土。这场跨越南北的农业实践,既是我市探索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以产业革新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种质创新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古训曾是制约农作物跨地域种植的无形枷锁。而“十四五”期间,我市“四南四北”农业产业调整中,南粮北植与南茶北栽的核心突破,恰恰始于种质创新。
在万荣县黄河岸边的盐碱滩地上,曾经的低产地块如今成为杂交水稻制种的试验田。我市携手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黄河流域首次规模化水稻制种试验,针对滩涂地湿度大、土壤盐分偏高的特点,筛选适配稻麦轮作模式的优良品种,于今年实现了制种亩产突破300公斤的成果。
不同于南方水稻品种,经过本土化选育的水稻品种,不仅耐盐碱、抗倒伏能力显著提升,更能适应北方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气候特征,让“以稻治碱”的生态愿景与粮食增产的经济目标同步实现。
如今,我市水稻种植规模已扩展到6.2万多亩。“四南四北”相关产业综合产值达2.84亿元。其中,南粮北植贡献了近40%的产值。
南茶北栽的种质创新,则是一场跨越15年的“破冰之旅”,终结了运城自古不产茶的历史。2008年,山东茶商陈厚珉在夏县泗交镇的中条山腹地发现了商机——这片北纬35度、海拔1200米的区域,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兼具“天然氧吧”的生态优势与独特小气候条件。
为让南方嘉木适应北方严寒,陈厚珉带领团队以“龙井43号”为母本,与“福云7号”“九坑”等优良品种反复杂交,从3.2万株幼苗中筛选抗寒基因最强的个体,历经7代选育成功培育出“厚民晋茶”新品种。 该品种耐受-15℃的低温,完美适配北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更因生长期长达9个月、采摘期仅3个月的特性,积累了丰富营养物质,茶多酚含量较母本提升12%。如今,600余亩茶园年产绿茶6000公斤、红茶1000公斤,年产值达1200万元。除夏县茶园外,陈厚珉还计划在绛县、垣曲等合适区域种植茶树,扩大种植规模。
从水稻到茶树,南粮北植与南茶北栽的种质创新虽聚焦不同作物,却遵循着相同的规律:以本地自然条件为标尺,用杂交选育、定向筛选的科技手段,让南方作物完成“本土化改造”。
智慧赋能
若说种质创新是“四南四北”产业落地的根基,那么智慧化技术则是破解种养难题、提升产业效益的关键引擎。
南鱼北养的智慧化转型,在永济市永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展现得淋漓尽致。曾经依赖自然水体、“看天吃饭”的水产养殖,如今被标准化车间、智能化设备彻底改写。
“养南美白对虾最怕水质出问题,水温、pH值稍微波动,鱼虾就容易生病。”永兴水产总经理陈永兴感慨道,现在不一样了,基地的循环水系统有独立的竖流沉淀器、生物滤池,能自动过滤粪便和残饵,AI算法还能实时监测水温、溶解氧等,数据超标了会自动报警,增氧泵、加热棒等也能远程控制。
在临猗县黄河滩地的大闸蟹养殖基地,智慧化手段则让南方蟹种适应了北方的水文环境。
如今,全市特色水产年产量3000吨以上,先后培育了1个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吴王渡黄河鳖)、两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永济黄河鲤鱼、永济黄河赤眼鳟),建设夏县三文鱼、芮城中华鲟、垣曲娃娃鱼等特色水产基地,临猗大闸蟹、吴王渡甲鱼、永济南美白对虾等火爆“出圈”。
规模化发展的南菜北种,更是将智慧化技术贯穿生产全链条,成为北方叶菜产业的数字化标杆。山西世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夏县、平陆、临猗布局的3个供港蔬菜基地,总面积达1万亩,年供应港粤沪大田叶菜20万余吨,而支撑这一规模的核心正是数字乡村智慧农业云平台。
“
“我们基地从种到收全靠数据说话,以前10个人管100亩地还忙不过来,现在两个人就能轻松应对。”山西世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兴指着基地的大数据中心屏幕介绍,“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分养分,病虫害AI预警系统能提前3天预判风险,水肥一体化设备根据作物需求精准配送,连采收时间都能通过生长数据推算。”
”
从水产养殖的智能监控到蔬菜种植的精准管控,南鱼北养与南菜北种的数字提效,让农业生产从“粗放经营”转向“精细管理”。这种以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的实践,既破解了南方品种在北方种养的适配难题,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链化升级
近年来,“四南四北”四大产业立足自身特色,延伸上下游链条、打通产销壁垒,实现了“种得好、养得优、卖得俏”的闭环。
南粮北植以“品种+加工+品牌”筑牢链条。
万荣县6万余亩黄河滩水稻,不仅实现亩产近700公斤的高产,更通过“荣后大米”等品牌打造,以每公斤14元的定价打入北京盒马鲜生等高端市场,配套建设的两个大米加工厂,让“从稻田到餐桌”的链路高效贯通。
南菜北种凭借“订单+冷链+溯源”抢占市场。
山西世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1万亩供港蔬菜基地,通过订单化种植对接港粤沪市场,28小时内即可完成采收、预冷、分拣、运输全流程,产品贴码溯源,年供应叶菜20万余吨,带动千名农户年均增收4.8万元。
南茶北栽则走出“种植+加工+文旅”的融合之路。
夏县厚民茶场在600余亩茶园基础上,开发绿、红、白、药茶四大品类,延伸出茶叶精深加工线,更依托中条山生态优势发展茶旅融合,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让一片茶叶实现“一产稳基、二产增值、三产赋能”。
南鱼北养则以“养殖+流通+品牌”拓宽空间。
南美白对虾、黄河大闸蟹等,不仅覆盖本地市场,更销往北京、西安、太原等城市,实现养殖基地与终端市场直接对接,让北方消费者吃上新鲜南方水产,也让养殖户亩均收益飙升至6万元。
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发展”,“四南四北”的全产业链实践,本质是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种植端锚定品质,加工端延伸价值,流通端畅通渠道,品牌端提升溢价,四大产业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不仅盘活了盐碱地、荒山等闲置资源,更让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升级为兼具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复合型产业,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运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