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戴瑞雪 通讯员 周上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安全这根弦,松一秒都不行。你看这电箱支腿歪了,今天不修好,明天可能就砸到人;那脚手架卡扣松了,工人踩上去,后果不堪设想。”在乍嘉苏改扩建项目1标段施工现场,安全员马平川紧紧盯着不远处正在作业的施工区域。这位“半路出家”的安全员,用4年多的坚守,在高速公路施工一线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安全守护之路。
从“技术员”到“安全员”:摸着石头筑牢防线
2018年,马平川带着对工程建设的憧憬,以技术员身份加入浙江交工金筑交通建设有限公司。那时的他,每天围着图纸、钢筋和混凝土转,满脑子都是“怎么把活干好、怎么让工程达标”。2019年底,因项目安全岗位缺人,喜欢挑战的马平川主动申请调动,没想到这个看似“转型”的决定,让他成为工地上最“招人嫌”却又最不可或缺的角色。
刚接触安全工作时,马平川完全是个“门外汉”。“第一次跟着师傅去现场,看着满工地的设备和工人,我都不知道该看啥、该查啥。”他笑着回忆,师傅没多说,只是带着他沿着施工线路一步步走,遇到违规操作就停下来讲解。
在钻孔桩施工现场,师傅指着用挖掘机吊钢筋笼的场景,语气严肃:“这绝对不行!挖掘机的吊索具和稳定性都不符合吊装要求,一旦钢筋笼脱落,底下的人根本躲不开。”那一天,马平川跟着师傅走了整整一天,笔记本上记满了“违规操作类型”“隐患排查要点”,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安全工作比他想象中更重要、更复杂。
为了尽快上手,马平川成了工地上最“好学”的人。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一条条记下来再回办公室查询相关规范;每天开工前,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对着施工计划梳理当天的工序,在脑海里预判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晚上收工后,别人都在休息,他却抱着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和相关安全技术规范书籍啃到深夜,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标注,都是他一点点积累的专业知识。
“以前当技术员,只要结果达标就行;现在做安全员,每一步过程都得合规。”马平川渐渐明白,安全管理没有“差不多”,只有“百分百”。设备支腿要撑牢、电箱接线要规范、工人安全帽要系紧,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都是守护生命的防线。
以“较真”守安全:把隐患消灭在萌芽里
随着经验积累,马平川摸索出了一套“预判式管理”方法。他知道,安全管理不能等隐患出现再补救,必须提前防控。“就说盖梁施工吧,支架预压的时候,没人上去作业,风险相对小,我就把精力放在深基坑那边;等预压结束,工人要搭操作平台登高作业,防护措施还没完全到位,这时候我就得守在旁边,一刻都不能离开。”在他负责的施工区域里,深基坑、高空作业点、临时用电设施都是重点关注对象,每天至少两次全覆盖巡查,每一处都要亲眼确认、亲手检查,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隐患。
高空作业是施工现场的“高危环节”,马平川对这块格外较真。有一次,两名工人为了赶进度,没搭操作平台就准备爬支架作业,马平川看到后,急忙喊停:“你们想想家里的老婆孩子,要是摔下来,他们怎么办?安全不是应付检查,是为了你们自己能平平安安回家!”他一边说,一边帮工人搭起简易平台,手把手教他们系好安全绳。时间久了,工人们都知道,马平川的“较真”不是在找茬,而是真心为大家的安全着想。
遇到恶劣天气,马平川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在台风“竹节草”来临前,他带着团队从清晨忙到深夜,逐个检查临时建筑、围挡的稳定性,督促停工作业。“别人往屋里躲,我们得往外冲。”那一天他走了两万多步,鞋子沾满泥,衣服湿了又干,直到确认所有隐患排除才松口气。
从事安全员岗位至今,马平川也遇到过几次惊心动魄的时刻。2021年的一天,在兴善公路项目工地上,马平川在巡查时发现电箱存在安全隐患。“支腿已经变形了,随时可能倒塌!”他立刻联系电工整改,可电工要几小时后才能赶来。考虑到隐患未消除,马平川特意在电箱旁立了警示标志,还反复叮嘱工人不要靠近使用。可中午休息时,两名工人为了省事儿,无视警示继续使用,结果电箱突然倒塌,砸伤了其中一名工人的腿。
“虽然只是皮外伤,但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教训。”事后,马平川组织全员复盘,制定了更严格的隐患管控措施:发现隐患必须第一时间整改,无法及时整改的必须设置物理隔离,并安排专人看守,坚决杜绝“整改等待期”的风险。
朝暮坚守筑防线:于细微处护平安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马平川的身影始终在钢筋水泥间穿梭。指导工人系紧安全帽带、检查反光马甲穿戴、确认安全绳牢固度……这些看似重复的琐碎动作,在他眼里都是守护生命的关键。4年多来,他组织安全教育培训近百次,排查整改隐患上千处,用脚步丈量工地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安全防线,所负责区域从未发生安全事故。在做好现场管控的同时,他对安全内业资料也毫不松懈,班前教育记录、安全技术交底文件、培训影像资料等都分类归档、签字留痕,让安全管理既有“温度”更有“力度”。
4年多的坚守,也让马平川的性格有了鲜明的“两面性”:生活中他随性洒脱,可一踏入施工现场,便立刻切换到“极致严谨”模式。“只要没到现场逐项检查,心里就始终悬着一块石头。”他笑着调侃自己的“职业病”——哪怕在生活中看到不规范的操作,也忍不住上前提醒。而随着安全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丝毫不敢懈怠,主动学习安全模拟、无人机巡检等智能化手段,让传统安全管理插上科技的翅膀,让风险预判更精准、隐患排查更高效。
夕阳西下,余晖为工地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马平川最后检查完设备停放情况,确认所有安全隐患均已排除,才安心转身离开。这个平凡的安全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一丝不苟的“较真”,在冰冷的钢筋水泥间筑起了一道最温暖的生命防线。
“我的工作,就是让每个工人都能平平安安回家。”这是马平川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始终坚守的初心。他用责任诠释“安全大于天”的深刻内涵,用担当书写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故事,如同工地上的“安全哨兵”,默默守护着每一份团圆的期盼,让每一次开工都伴着平安的承诺,每一次收工都载着放心的归途。
上一篇:心有所好,方能从容
下一篇:麦香扑鼻 唤醒冬日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