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为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新的工作技能,重塑就业竞争力,是劳动者、企业、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技能培训对员工成长和企业发展都有所助益。不过,仍有不少企业对技能培训缺乏积极性。这并非单纯的认知不足,而是多重现实顾虑交织的结果。
企业的顾虑首先源于“投入产出”的不确定性。技能培训需要投入时间、资金和人力,而培训成果难以即时转化为产能。对部分企业而言,员工利用周末、晚间参训可能影响正常生产节奏,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的失衡让不少经营者望而却步。还有企业担心花费资源培养的技术骨干,一旦掌握核心技能后跳槽,无异于“为他人作嫁衣”。
其次,培训与需求的脱节也降低了企业积极性。部分培训课程重理论轻实操,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员工学完难以直接应用,导致“培训无用”。同时,培训考核与职业发展、薪资待遇缺乏有效挂钩,员工参训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培训热情。此外,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缺乏专项培训预算,政府补贴政策的申请流程较为烦琐,也削弱了其参与意愿。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这种顾虑和脱节不仅制约着技术工人的技能提升,更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化解这一难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畅通“投入—回报—再投入”良性循环。政府可考虑优化补贴政策、搭建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强化激励引导政策,降低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风险和成本;职业院校要深入企业调研,开发定制化、实操性强的课程,实现培训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企业自身则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将技能培训视为长期投资,建立“培训—考核—晋升—加薪”机制,让员工与企业共享培训成果。
上一篇:永春白鹤拳:展翅翱翔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