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耕学前教育领域,在党建引领、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内涵建设、国际交流、服务社会等方面持续突破,从百年老校到全国师范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从区域幼教摇篮到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典范,走出了一条具有闽南特色、全国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党建领航筑根基 “大党建”格局聚合力
学校始终将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构建起“3488”大党建工作格局,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办学治校的发展优势。在“双高校”建设、重大改革决策等关键事项中,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把关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实现“党建红”引领“教育蓝”的深度融合。
学校多次作为教育系统代表,在全市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调度推进会上分享经验;《多措并举 打好“三全育人”组合拳》等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在媒体刊发,成为全国同类院校学习的典范。
学校以“一核六度”治理模式为抓手,完善现代治理体系,出台《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建成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等10个管理信息化平台,内设管理机构完善率、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完善率、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制度完善率均达100%。学校先后获评福建省“双高校”建设项目中期评价“三好”等级、福建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三全育人润桃李 立德树人显担当
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起“1+N”协同育人矩阵,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为总纲,打造“1个总目标+7个实施体系+24个子行动计划”的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福建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学校创新推出“行走的大思政课”,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实践。
学校创新构建“两代师表”师德养成模式,准确把握师范院校“培育教师”与“培育未来教师”的双重责任,从“师德养成链”和“师德实践链”双线发力,协同教育局、幼儿园小学、德育场馆等多方主体形成育人合力,搭建“三层面七维度”系统化评价体系,畅通“教师—师范生—新教师”育人路径。
目前,闽南和闽西片区80%的幼儿园园长毕业于本校,一大批优秀学子成长为基层幼教事业的“中坚力量”。学校先后荣获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产教融合促发展 “三链融合”育英才
学校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构筑全链条校企合作生态体系,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行业链深度融合。学校牵头成立闽西南学前教育联盟、泉州市婴幼儿照护托育服务产教融合联盟等“联盟+集团”平台,联合6地市教育部门、百余家行业企业,打造“1+4+5”协同育人平台;建成新声音乐产业学院等2所省级产业学院,获批2个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创新“双主体、双导师、双课堂”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校企合作标准:与237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44门、教材45本,建成教师实践基地流动站16个;构建中高本贯通培养体系,与13所中职学校联办学前教育专业,与泉州师范学院合作“3+2”高本贯通项目,打造“八年一贯制”育人机制,双元共育“四有”新幼师。凭借扎实的产教融合成果,学校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相关实践成果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为全国学前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提供“泉州方案”。
专业集群强特色 内涵建设提质量
学校紧扣区域产业需求,构建“精准设置、高效运行、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专业建设机制,形成以学前教育、艺术教育为核心的7大专业集群,新增5个市级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2个专业群获批福建省高水平专业群,专业实力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构建 “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打造高效(U)、政府(G)、学校(S)、场馆(V)、幼儿园(K)协同的UGSVK非遗传承教学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150个,建成2个省级实训基地;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过程性与结果性相融合”的评价体系,近5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46项,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超9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
学校紧跟时代需求,新增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12个新兴专业,开发特色课程标准120项,让专业建设始终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师资建设固根本 “五力融合”铸师魂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工程,实施师资专项提升计划,以“五力融合”为导向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专业教师“双师型”占比达85%;培养博士研究生12人,引进“桐江学者”1名、台湾籍教师2名,7名教师获评福建省职业院校名师名校长和专业带头人,2名教师入选福建省新时代职业教育名师培养计划。
在团队建设上,学校建成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立项省级创新团队2个;依托12项教改课题和6门省级精品课程,以科研促教学,深化“三教”改革,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5项,发表核心论文10篇;建成7间校内技能大师工作室、7间非遗传承人工作室、16间名师名园长工作室。近5年,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
数字赋能启新篇 智慧校园树标杆
学校秉持“方法重于技术”理念,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打造智慧校园新范式。建成3个综合平台、15 个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15间数字化教室,推动29个专业实现100%数字化升级。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构建“课程—模块—课堂”三级目标链,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利用虚拟仿真实训室,实现“线上线下空间融合、虚拟现实智能交互”,让教学过程与行业实践无缝对接;通过移动应用随堂评价、智慧评价体系增值分析,形成客观全面的学业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近5年,师生在各类信息化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92项,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精品课程24门。
开放办学拓视野 海丝闽台结硕果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高校,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海丝联动、闽台协同、国际接轨”的开放办学格局,将地缘优势转化为教育输出竞争力。学校获批国际学生招收和培养资质,与马来西亚玛拉理工大学等15所国(境)外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在泰国、新加坡建成5所“泉幼海丝学院/工坊”,向海外输出4门课程标准。
学校组织7国18所机构参与“疫情后高等教育影响”国际研讨会;深化闽台教育融合,开展1项福建省教育厅委托闽台专项课题研究,召开5场国际、闽台学前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形成“立足闽台、联动海丝、辐射东南亚”的国际化办学特色,成为福建职业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服务社会显担当 乡村振兴作贡献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专业优势,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依托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品牌专业,建成29个幼儿园、小学师资培训基地,年均开展幼师培训5000人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学校成立乡村民办儿童教育协会、儿童协同创新中心,与20个县(区)签订学前教育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依托非遗传承平台,培训非遗传承人超2000人次,“泉州花灯传承基地”成为福建省教育厅产教融合典型案例,“非遗+文创”项目年产值超500万元;开展闽宁对口支援,与新疆昌吉实施“教师互派+学生交换”项目,输出优质课程12门。近5年,学校累计服务社会超10万人次,创新创业专利转化率达35%。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聚焦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关键领域,为传承弘扬“海丝”非遗培养更多高素质幼教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文明根脉绵延 中华图景壮丽
下一篇:抗战至暗时刻,一声红色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