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崇伟
七月的巴黎,阳光灿烂。傍晚时分,铺满金光的奥瓦河上,倒映出我们飞行了十几个小时后的疲惫身影。
拖着行李,在巴黎十九区奥瓦河畔21号旧公寓找到我们预订的民宿。房东给的钥匙是铜的,沉甸甸的,像老家抽屉里那把旧挂锁。转动,开门,吱呀一声,像替我打招呼。这里便是我们的巴黎“新家”。
屋子不大,书香浓郁,阳台也是风景看台。特别是齐整的厨房,让琨欣喜。她顾不上歇息,放下东西,就下楼去找寻附近的超市。像在重庆家中,双手被满载的塑料袋子占据,袋子里是采购而来的蔬菜、牛奶、牛肉和火腿。
锅铲在陌生的灶台上碰撞,油烟气升腾起来,恍惚间竟像回到了自家的厨房。夜里十点,女儿静月从英国风尘仆仆地抵达。牛肉炖得软,火腿片铺在盘里。三个人围着小桌举杯,窗外是陌生的街灯,屋里的玻璃杯清脆地碰在一起,这间小小的异国公寓,像回到老屋。
第二天,从塞纳河归来,静月提议下馆子。傍晚,我们去了河畔一家本地餐厅。地方不大,方正的木桌挤得密实。渗着血丝的牛排、纹理细密的鳕鱼,堆叠在盘中,一大盆冰镇的生菜叶子上还凝着水珠。幸好靠窗,风能溜进来,带着河上的潮气,把屋里的热闹吹得通透些。
饭后沿奥瓦河散步。白日里跑步、骑车、划船的运动场,此刻换了一番景象。人们三三两两散落着,肤色、年龄、口音混在一起,没人问你从哪里来。他们卖的是同一种货:今晚的河风,免费的。
夜里,楼下的欢声笑语几乎沸腾到凌晨四点。周末的巴黎人似乎不知疲倦。窗帘挡不住那隐约的喧腾,伴着窗外的余音,竟也睡去。有浪漫法国人作背景音的睡眠,也算一种地道的体验。
新的一天到来,晨光依然准时穿透窗帘。不愿辜负这难得的清宁,我早早起身下楼。奥瓦河面波光粼粼,清风拂过,带来水的气息。跑步的人擦身而过,汗味混着咖啡味。
忽然,身边擦过一个身影,一张东方面孔。黄皮肤,黑头发,看着面善。对视一眼,他先开了口,“中国人?”我应着,就站在路边聊起来。他姓金,温州人,与我同龄。他乡音未改,聊起自己的巴黎人生时,阳光照在他脸上,有风霜的印子,语气倒平常。
河边锻炼的人渐渐多起来,脚步声、呼吸声杂在一起。大道边有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着吻。他们站在那儿,晨风吹着姑娘的长发,倒成了再自然不过的景致。
回到楼下,面包房刚开门,牛角面包还在烤盘里膨胀。我买了三个,带回公寓。女儿还在睡,厨房桌面留着昨晚没喝完的红酒,瓶口插着软木塞。
这三天,我守着奥瓦河过日子。买菜做饭,河边吃饭,晨起散步,听陌生的喧闹,遇同乡的故事。像在这里住了很久,又明明只是过客。
(作者单位:重庆有线电视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