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沈阳市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目前,全市拥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1541处,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3处(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全市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53家,登记可移动文物141942件/套,登记备案博物馆28家。
近年来,沈阳市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厚植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形成对文化遗产群防群护、应保尽保的社会共识,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保护 精心守护,让文化遗产“好”起来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沈阳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三年行动计划,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国家专项经费未覆盖的市级文保单位修缮,成功修缮法库吉祥寺、宋耀珊公馆旧址等。完成沈阳故宫太庙、清福陵方城西墙北段墙体、清昭陵隆恩殿油饰彩绘、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红楼群、南满医学堂旧址等重点修缮工程。推进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安防、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防雷等“三防”工程。完成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秀水河子革命烈士陵园等革命文物保护工程。
推动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完成考古勘探项目309项,勘探面积3576.4万平方米;完成文物保护区域评估5项,评估面积917.99万平方米。2022-2024年持续对马贝青铜时代遗址进行发掘。系统开展辽河干流沈阳段秀水河流域及法库县、康平县境内红山文化遗址考古调查。
推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开展张家窑林场辽墓1号、4号墓实验室考古,应用高科技进行信息采集,为整体性保护和病害检测提供技术支持,填补省内空白。
马门子长城、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旧址(陈云旧居)等59处遗址、旧址分别晋升为第十一批至十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安石桥、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4处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完成全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60项(国家级11项、省级40项),总量居东北副省级城市首位;传承人达246名(国家级11名)。
利用 用心转化,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上,沈阳始终坚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拓展文物活化利用途径。利用修缮后的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北大营营房旧址等,筹建专题博物馆、陈列馆、文创园并向公众开放。
促进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出台《沈阳市博物馆“百馆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建成开放文博场馆106家,实现城区居民平均25万人拥有一座备案博物馆、城乡居民平均9万人拥有一个文博场馆(空间)的目标。备案博物馆增至28家,国家等级博物馆扩大至8家。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沈阳航空博览园获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2家开放文博场馆成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打造“非遗在社区”沈阳经验,创建覆盖所有区县的35个非遗工坊;推动“非遗+旅游”融合,端午期间非遗街区吸引客流50.3万人次,销售额4520万元。成功承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19年来首次走进东北),组织文博系列活动300余项,参与人数超50万,获央视、新华社等80余家媒体报道,全网总传播量超28亿次,直播总播放量超2300万次,获国家文物局致谢。
2024年全市文博系统荣获国家级、省级表彰奖励58项。
探索 用心创新,让文化遗产“火”起来
据悉,下一步,沈阳市将继续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格局完整、保护利用水平较高、文化个性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历史文化名城。
高质量推进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力争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1800处以上。实施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一宫两陵”提质升级工程,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综合利用典范。
深化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深化“百馆工程”建设,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善博物馆服务体系,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供给能力,力争登记备案博物馆达35家。
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与融合创新。开展沈阳市第十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认定,深度挖掘资源,健全名录体系。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扩大非遗影响力。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盖云飞 摄影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