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以“赛”赋能 “城”势而上
□本报评论员
第12届世界运动会于8月17日在成都落下帷幕。11天时间,3942名运动员齐聚蓉城,以突破极限的竞技精神,留下了众多赛场“高光”时刻;11天时间,成都以赛事赋能,火热氛围由赛场绵延至旅游景点、消费商圈和公园绿道等,街头巷尾处处可感“运动无限,气象万千”。
从大运到世运,成都更浓厚的运动氛围、更丰富的产业生态、更频繁的文化交流,无一不是城市发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体育是最好的世界性语言,抓住赛事机遇,将为城市打开更多元的发展空间,将“办赛”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今年上半年,两则关于体育产业的新闻里,藏着城市乘“赛”而上的底层逻辑。
3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30个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成都名列其中;随后不到一个月,146家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2家成都本土企业成功上榜。
不论是入围试点城市,还是培育“小巨人”企业,成都锚定的不仅仅是高级别赛事本身所带来的曝光度和影响力,而要将赛事的综合效益转化为对城市的长期润泽,就需要让一系列上下游行业生长在“产业雨林生态”之中。
聚焦赛事本身,要全面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打通链条堵点,要持续推进“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专项行动;以“立园满园”为引领,就在上个月,作为以体育产业为主导的园区,成都天府奥体公园的体育科创楼宇正式挂牌并迎来首家入驻企业……仅上半年,成都已举办重大赛事38项,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40亿元、同比增长约8%。以赛为媒、以赛塑城,筑牢更多产业支点将为城市提供更完备的体系支撑。
跳出就赛论赛,体育赛事与商业、文化、旅游等的深度融合,对城市经济发展和核心竞争力跃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一张小小的票根,成都串联起文旅、交通、商业场景等各类资源,推出“世运有礼 成都等你”暑期消费季和升级版“票根优惠打卡地图”等,将“票根经济”发挥到极致。以精心策划的线路,细分文旅消费需求。数据显示,8月1日至8月10日,飞往成都的机票预订热度较去年同期增长近80%,8月以来,成都景区预订热度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倍。
沿着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方向,城市的赛事流量,才能充分转化为文旅“留量”、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
还有从长远来看,赛事带来的对外开放红利,也将进一步拉近城市与世界的距离。比如,80余条定期直飞国际及地区航线,送来了世运会参赛人员,也将助力更多国际合作项目跨山越海而来。再比如,入境无感“秒通关”,增加了旅行落地的丝滑感,背后的“1+1”智慧旅检模式将加快城市高水平开放的步伐,以及街头离境退税商店内“即买即退”的消费体验,坐地铁公交直接刷境外银行卡即可通行……
城市携手赛事、赛事成就城市,紧扣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都将打开更多元立体的发展空间。深耕产业融合、优化开放环境,坚持以“赛”赋能、“城”势而上,保持拼搏奋进、创新创造的城市精神,越来越多的城市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现代化成都建设也将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下一篇:三岔站全力保障世运会客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