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湖南农业大学深耕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农业管理领域,依托农学等优势学科,紧扣“三农”发展需求,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教学问题,历经10多年的改革实践,建构“全新培育目标、全程培育方案、全面培育保障”的“全景式”培育体系,为新时代卓越现代农业管理人才培育提供理论的新解释与实践的新范式。
确立“五优五强”全新培育目标
学校基于培养目标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按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根本要求,以引导学生厚植爱农情怀与练就兴农本领为突破,构建新时代卓越现代农业管理人才“五优五强”培育目标体系。
其中,“五种优秀素质”即信念坚定、品德优秀、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具体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强化谋“三农”福祉的意识和责任,掌握扎实的现代农业及管理知识,拥有突出的发现、分析与解决现代农业管理问题能力;“五种超强本领”即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带得动,具体指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对口现代农业管理工作,愿意服务“三农”,促进“三农”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研制“三维贯通”全程培育方案
学校围绕教育生态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对照农业硕士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构建新时代卓越现代农业管理人才“三维贯通”培育体系,即培育主体全协同、培育内容全融合、培育方式全集成。
学校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任务为导向,明确“具备现代农业管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全面协同个人导师、导师团队、管理人员、政企专家等,打造一支数量足、结构优、质量高的卓越现代农业管理人才培育师资队伍;编撰教指委委托教材《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农村公共管理》等,全面整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国标规定课程与校本特色课程,创设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创特色的培育内容。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和5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资源,与100多个县乡政府部门、企业、村等单位长期开展实践教育合作,积极创新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课题研究等人才培育方式,提升教育质效。
打造“四位一体”全面培育保障
学校为确保“五优五强”培育目标和“三维贯通”培育方案全面落实见效,积极构建“主体协同化、投入高效化、监控全程化、质量动态化”的“四位一体”卓越现代农业管理人才培育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制定完善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培育管理文件6份,健全由校、院、学位点以及教指委、社会、行业、公众等内外协同的人才培育质量保障组织系统;通过“内挖外引”,按照产教融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建好学科平台、案例仿真虚拟实验室、校企校府校村合作实践基地等,健全人财物优化配置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投入系统;围绕培育的效力与效益、定位与特色,以主体联动、过程联控、环节链接的监控与评估为基础,构建全员全程闭环的人才培育质量保障监控系统;顺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变化新要求,健全持续改进的人才培育质量保障动态系统。
学校新时代卓越现代农业管理人才培育成效显著,形成了鲜明的“三高”亮点。
扎根乡村的稳定性“高”。学校农业管理毕业生有93.5%在乡村基层工作,有57.7%成长为县乡村领导干部、涉农企业及组织的管理骨干等。服务乡村的带动力“高”。学校大部分农业管理毕业生成长为新农人和乡村振兴“领头雁”,在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和农民增收入中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培育经验的影响力“高”。中国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多次来校学习交流现代农业管理人才培育经验。学校受邀承担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等机构主办的高素质乡村治理与农业管理人才培训;承担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来华农业管理硕士培养任务,辐射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校新时代卓越现代农业管理人才“全景式”培育新体系已经走出本校、走进乡村、走向世界。
(熊春林 刘芬 范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