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最近,花溪区麦坪镇每逢有群众家办红白事,家门口都会出现一块公示牌,上面清楚地写明事主姓名、办理时间以及相关倡导规定、监督举报电话。一块小小的公示牌,让移风易俗有了更牢的落脚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实践中,花溪区聚焦移风易俗,以制度固根基、以创新润人心、以榜样树标杆,将移风易俗禁止性规定和倡导性标准送到千家万户,凝聚民心、汇聚合力,精心描绘乡村文明新画卷。
麦坪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麻玲源介绍,在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中,为让规矩“看得见、守得住”,麦坪镇创新制作“麦坪镇辖区红白事宜办理公示牌”,村民确定办事日期后,向村委会报备,办事期间在现场摆放统一制作的“公示牌”,牌子挂在办事现场门口,谁超标谁合规,街坊四邻一目了然。自5月制作公示牌以来,全镇办理红白事26户,摆放公示牌26次。
与此同时,麦坪镇还依托各村红白理事会,联动镇相关部门,吸纳有威望的老党员、村民代表等组建劝导小组,对“想讲排场”“滥办酒席”的村民及时上门劝说,用“土办法”破除“老规矩”。
大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启虎是村劝导小组的一员。在他看来,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转变,开始认同并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文明新风尚。
为巩固这样的文明氛围,麦坪镇以大坡村为示范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移风易俗倡议书》由包组干部挨家挨户张贴在村民堂屋墙上最显眼处,并逐户上门、逐条耐心讲解。全村500多户实现倡议书全覆盖,知晓率100%。“通过面对面宣讲、点对点解惑,我们把书面条文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实在话,有效引导群众自觉转变观念、践行新风。”罗启虎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为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取得实效,花溪区积极开展“文明课堂”榜样力量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让文明新风在花溪大地劲吹。
在文明新风的持续滋养下,各乡镇街道先进典型层出不穷。青岩镇“红色物业”移风易俗工作队、黔陶乡破除陋习的产业发展“积分制”、久安乡“婆婆嘴”式的耐心劝导,以及“跑腿干部”逐户上门宣传等举措,以鲜明的示范效应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同时,“花溪·少年说”“一心童伴·‘溪’护未来”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进一步放大文明新风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7月10日,在花溪区高坡乡,高坡、龙里、惠水三地联合举行“治风”工作共商会,旨在打破行政壁垒,交流经验,凝聚共识,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动治理机制,共同推动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高坡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周雪介绍,黔中“茂绕”是世代居住在花溪区高坡乡、龙里县、惠水县三地的一支苗族同胞,有6万余人口,俗称“红簪苗”或“背牌苗”。过去,高价彩礼、薄养厚葬、滥办酒席等陈规陋习,给黔中三地“茂绕”的生活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经过此次会议,三地在共定标准规范、共促宣传发动、共建信息互通、共树村规民约等关键环节上达成高度共识,并着手推动落实。目前,三方已形成指导性强、内容详实的《关于黔中“茂绕”共同抵制陋习、倡导树立新风的工作指导意见》初稿,标志着三地协同治理移风易俗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细化指导意见,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推动三地共同抵制陋习、倡导树立新风落地见效。”周雪说。
在推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花溪区还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多管齐下,共同推动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工作中,花溪区委组织部将党员承诺纳入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的内容,用党的纪律约束党员;区委社会工作部将“移风易俗”规则纳入《村规民约》,发挥村级“红白理事会”自治功能;村“两委”以坝坝会等形式,面对面与群众算好“经济账”“人情账”,引导他们自觉抵制陈规陋习……
如今,行走在秀美花溪大地,一幅幅文明新风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接地气、聚人气的宣讲声声入耳,破陈规、立新约的举措涵养文明乡风;树标杆、引航向的榜样感召邻里乡亲……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文明实践,正悄然改变群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当文明新风吹散陈规陋习的尘埃,乡村振兴的画卷便有了最温暖的文明底色。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花溪区:破除陈规陋习 倡树文明新风》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