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中铁十七局雄忻高铁山西段5标段1018榀箱梁架设任务完成,进入无砟轨道施工阶段。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关改玉也随之奔赴人生的下一段冲刺。
2023年的春天,这位曾徒步检测钢轨2300多公里的“探伤神医”,主动向公司申请调岗,去中铁十七局雄忻高铁山西段5标段项目从事试验工作。
同事们不解,“你在钢轨探伤领域已是领先水平,何必从头再来?”关改玉回答说:“高铁在‘提速’,技术也要‘超车’,不转型就要被淘汰、不创新很快就落后。”
忻府轨枕厂承担着雄忻高铁山西段所有轨枕生产任务,轨枕质量直接关系着项目建设进度和运行安全。关改玉到岗时,轨枕厂正面临生产效率低、质量检测难等问题,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工序如何配合?管理如何落地?装备怎么使用?如果先进技术无法与传统的轨枕生产实现融合促进,不但提高不了效率,反而会浪费成本、延误工期。为解决这些难题,关改玉带领青年骨干组成创新工作室,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反复试验,不断提出新的设计方案。
“关姐,第四套方案还是卡在数据对接上……”夜深时刻,团队成员还在探讨。关改玉抓起安全帽走向生产线,手指抚过轨枕模具的纹路,忽然眼前一亮:“可以在双块式轨枕智能检测装置四个角都嵌入微型摄像机,通过远程监控显示网络监管全检测流程,提升轨枕裂纹的自动检测效率和精确度。”
经过昼夜不停地研究改进,智能检测系统终于“吐”出第一组完美数据,与之匹配的智慧管控体系同步运行,极大提高了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实现了轨枕生产效率和检测精度“双达标”。
“以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的检测工作,现在通过智能化系统控制的‘机器人战队’,用不到一半的资源投入就能快速精准完成,推动项目月度产值目标超额完成20%。”关改玉自豪地说。
结合长期探伤积累的实践经验,关改玉带领团队研发了“双块式轨枕智能检测系统”,突破传统检测效率及精度制约,保障轨枕产量从1500根/天提升至2000根/天,刷新行业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