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外卖小哥、快递员成为社会紧急救援的重要力量,通过引导和专业培训,这支流动的救援力量日益专业、强大。
8月7日午后,一场短时极端强降雨突袭河南郑州。短短数小时,主城区多条路段积水齐腰,交通几近瘫痪。位于二七区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口,积水最深处达1米,湍急水流中暗藏井盖掀翻风险,数十名前来陪护的病患家属被困。
与此同时,10余名路过此地的外卖小哥,不约而同地与现场交警、医院保安一道,在齐腰深的水中挽臂成墙,搭起两排“人桥”。约两个小时后,80余名老人和病患家属被接力护送至安全地带。
外卖小哥参与城市中的急难险困早已不是个例。暴雨中扶起跌倒老人、车流中为伤者实施急救、在街头事故中率先冲上前……这群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熟悉地形又机动灵活的外卖小哥和快递员,正成为城市应急体系里不可或缺的力量。
他们不仅“跑得快”,还是热心肠
近日,郑州外卖小哥董坤鹏在送餐途中偶遇一小区火灾,他毫不犹豫冲进火场背出一位卧床老人的视频,感动了不少网友。
记者了解到,7月29日16时许,二七区郑飞小区一楼外墙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封住楼道。刚好途经此处的董坤鹏循声冲入三楼,迅速背起被困的八旬独居老人,将其转移至安全地带。随后,他又折返协助灭火,直至消防员到场。
得知情况的美团外卖平台授予董坤鹏“先锋骑手”称号,并表示还会给予现金奖励,鼓励更多外卖小哥在群众困难时挺身而出。
“我有急救包,先帮你处理一下。”5月9日,郑州市文德路与鼎昌街交叉口发生一起意外事故,外卖小哥邵冉对受伤女士进行紧急救治。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当晚,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士行至路口时,路边车辆突然开门,避让不及的她摔倒在地。此时正在附近吃饭的邵冉立即上前,将其搀扶至安全区域,用随身携带的急救包对其伤口进行消毒、包扎。一番处理后,该女士的疼痛有所缓解,并向邵冉连连道谢。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外卖骑手已超过1000万人,他们不仅是物资传递者,更成为一个个走街串巷的“平凡英雄”。
“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高频次穿梭于城市街巷,他们往往热心肠、人靠谱,乐于伸出援手,是社会治理的一股崭新力量。”郑州市总工会负责新就业群体方面工作的人员说。
一些外卖小哥有了专业救护证
外卖小哥化身生命健康守护者,离不开其急救能力的提升。
邵冉说,在参与急救前,他和同伴刚好在12天前参加过一场针对新就业群体的急救知识培训,学会了风险防范知识、创伤处置及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并配备了专用急救包。“没想到学的知识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今年6月,来自UU跑腿的骑手杨宏岩,在手机上查到了自己的初级救护员证。两周前,杨宏岩和其他19名骑手一起参加了郑州市管城区组织的急救知识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成为该市首批拿到红十字救护员证的骑手。
“经过培训,我们掌握了心肺复苏、AED(自动除颤仪)使用、创伤止血包扎、中暑与突发疾病处置等日常急救技能。”杨宏岩说,拿到救护员证后,再碰见有人发生事故或突发疾病,就有能力第一时间上前救援。
目前,郑州市管城区已经为首批20名外卖小哥发放了初级红十字救护员证。
记者了解到,饿了么外卖平台去年一年培训了近万名“社区侠”,通过救护培训、应急演练,这些“蓝骑士”不仅学会了包扎止血、心肺复苏,还提升了暴雨内涝、消防火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除了外卖小哥,快递员也正成为城市急救的重要力量。6月5日,中通快递联合全国20个省区,启动了2025年“暖蜂行动”应急救援培训专项活动,来自企业相关条线的55名员工通过培训考核,获得红十字救护员初级证书。
让流动的救援力量更强大
为了让这支流动的救援队伍更专业和强大,珠海、武汉等城市也纷纷将外卖小哥、快递员等群体转化为社会急救响应力量,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实现急救网络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
今年“五一”前夕,珠海市应急志愿者协会将一部价值两万余元的AED免费交给香洲区的申通快递员朱周胜。从此,朱周胜就有了一个特殊身份——急救响应人。
朱周胜将AED设备放置在派件车辆专用柜中,每天随车出动。他还标注了开箱钥匙的存放位置,方便其不在场时市民群众取用。“急救中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如果碰到心源性疾病患者需要用急救设备,可以立刻派上用场,为病患争取生机。”
此前,在湖北武汉,河南南阳小伙赵彬背着AED送外卖的故事同样引人关注。“去年,我用这个设备救助了两名路人。”赵彬说,他的电动车后座除了有AED,还有救生衣、救生圈、救生抛绳包、破窗锤等“救命神器”,此外,他还自学了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
河南省职工医院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科室主任袁璞珺表示,越来越多的外卖小哥、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等群体参与到社区应急和公益志愿服务体系中,变成“移动的急救站”,扩大了急救设备与技术的影响范围,让更多人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得帮助。
袁璞珺认为,要真正实现急救流动化,还需要进一步发挥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专项基金设置、设备覆盖提升等方式逐步建立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引导更多群体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上一篇:浙江助力青年就业创业
下一篇: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