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当我们惊叹于机器人完成体操动作的精准,更应看见背后工程师对算法的千万次打磨;当“中国智造”走向世界,支撑它的正是无数劳动者对极致的追求。数智化浪潮奔涌向前,技能的价值从未如此凸显。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广大劳动者定能在数智化时代的沃土上,生长出更强壮挺拔的“技能脊梁”,让制造强国的愿景照进现实,让高质量发展的征途洒满星光。
8月17日,全球首个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京圆满落幕。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280支队伍的500余台机器人竞技“冰丝带”,不仅上演着人工智能与运动美学的碰撞,更勾勒出一幅图景:在数智化时代奔涌的浪潮中,高技能人才正以创新之笔,书写“技能塑造未来”的时代答卷。从宇树科技王兴兴“保持开放的心态看待起伏,对未来抱有更大信心”的创新思考,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攻克全自主导航的突破,广大劳动者正用实干证明:数智化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技能革命”的竞争。
数智化时代的核心是“人的生产力”。当人工智能等新领域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一个共识愈发清晰:数智化的突破点在技术,支撑点却在人才。北京亦庄“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剑指规模化量产,机器人在赛场完成药品分拣、足球对抗等复杂任务,这些实践无不印证能将技术图纸转化为产业动能的高技能人才,才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密钥”。人工智能与硬件的深度融合,需要既懂算法又通工艺的复合型工匠,他们是技术落地的“翻译官”,更是产业升级的“引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Ultra团队,让全自主导航机器人首次驰骋赛场;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小巨人”团队,以刚柔耦合关节技术让机器人跳出拟人化舞步,他们的突破证明,数智化时代的技能不仅是“熟能生巧”,更是“巧思创生”。当前,数智技术跃迁仍然在路上,比如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尚缺精准决策能力,核心零部件仍有“卡脖子”之困,算法方面仍需攻坚,这要求劳动者跳出技能的“舒适区”,勇攀“技术陡峭曲线”。
创新精神是技能升级的“底层逻辑”。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从不是流水线的复制品,而是创新土壤里结出的硕果。从宇树科技开源技术培育行业生态,到北京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打通产学研壁垒,数智化时代的技能培育,需要打破边界的勇气与智慧。要敢闯“无人区”。全自主5V5机器人足球赛的诞生,源于研发团队对群体智能算法的千次迭代;天工Ultra全程无需人工干预,靠视觉感知完成对抗,这是机器人“大脑”的革命。这些均启示我们,技能升级不能困于经验重复,而要像程序员优化代码般在试错中寻找最优解。这种“从零到一”的突破,正是数智化时代技能的核心竞争力。要善做“跨界桥”。开幕式上,9台人形机器人与真人共舞《秦俑魂》,这是“艺术+科技”的惊艳融合,说明高技能人才既要扎根专业“深水区”,也要搭建跨界“立交桥”,就像北京亦庄“揭榜挂帅”机制所推动的让工程师与科学家、艺术家碰撞火花,方能催生出“1+1>2”的创新效能。要能啃“硬骨头”。面对行业起伏,坚守技术长期主义才能行稳致远,保持韧性和专注,正是中国机器人企业从跟跑到并跑的密码。中外队伍同台竞技的场景更昭示:在开放中淬炼技能,在合作中提升本领,方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占据主动。
构建人才成长的“热带雨林生态”。当前,人才数量和质量尚不能适配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让更多劳动者成为数智化时代的“弄潮儿”,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筑沃土。相关部门要搭好“实战舞台”,正如北京亦庄开放医疗、教育等十大应用场景,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为人才提供“真刀真枪”的练兵场,这种“场景驱动”模式启示各地,要助力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成长,在“赛马机制”中脱颖而出。企业要当好“创新孵化器”,宇树科技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出版技术书籍,证明企业不仅是用人者,更应是技能培育的参与者,要推广“企业出题、院校攻坚、成果共享”模式,让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实现高技能人才“冒得出、用得上”。劳动者要保持“终身迭代”的自觉,数智化时代的技能保鲜期越来越短,唯有像海绵吸水般吸纳新知识,像工匠打磨作品般雕琢本领,才能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
从机器人在赛场的灵动身姿,到工厂车间的“智造革命”,高技能人才始终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纽带。当我们惊叹于机器人完成体操动作的精准,更应看见背后工程师对算法的千万次打磨;当“中国智造”走向世界,支撑它的正是无数劳动者对极致的追求。数智化浪潮奔涌向前,技能的价值从未如此凸显。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广大劳动者定能在数智化时代的沃土上,生长出更强壮挺拔的“技能脊梁”,让制造强国的愿景照进现实,让高质量发展的征途洒满星光。
□郭丽华
下一篇:奔赴延安 跟党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