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直新闻)
直新闻:吴先生,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过去一周在深圳开启直播之旅,每天都有百万级别的观看量。有媒体评价称:“馆长”深圳行再一次捅破了民进党为台湾民众构筑的信息茧房。您怎么看“馆长”此行的意义?
特约评论员 吴蔚:深圳是“馆长”大陆行的第二站,与今年6月的上海之行类似,他的直播都收获了现象级传播,累计观看人数达千万级,传播后效数以亿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馆长”深圳行第一天的单一平台观看量超过120万,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起码有大几十万的台湾同胞透过“馆长”团队的直播镜头,看到一个真实的大陆、跃动的深圳。
在评价“馆长”深圳行的意义时,我们首先要了解“馆长”何许人也。
“馆长”名叫陈之汉,身上的标签很多:台军退伍老兵、前社团成员、健身教练、散打冠军、网络直播红人、企业家。回顾他的成长经历,这是一位从泥土里野蛮生长的台湾“草根”代表。高大魁梧是他的体貌特征,直播时语速极快,情绪上来了还偶尔飚几句“三字经”,确切地说这是一位极具语言特点的网红,他说话是有记忆点的,多受台湾年轻网民喜爱。
无法绕过的议题,是“馆长”陈之汉的政治光谱迁移。在台湾互联网出道以来,“馆长”先后被贴上了“蓝绿白”三种不同颜色的政治标签。虽然他自己宣称不是政治人,但是他直言不讳,有时甚至是“骂骂咧咧”的语言风格让他一直逡巡在台湾岛内的泛政治议题圈内。“馆长”的直播流量不错,国民党、民进党、民众党的政治人物都曾是他的座上宾。实事求是地说,“馆长”一度也是“蔡英文们”的座上宾。然而,他与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决裂成了台湾互联网界的典型事件,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民进党这些年在岛内倒行逆施,支持者们纷纷失望转身的社会现实。对民进党的收买嗤之以鼻,从“支持者到反对者”的转身,“馆长”以一种直播态的方式留下了清晰的互联网记忆,受其影响发生转变,抑或是对其观点认同进而关注他的台湾网民又岂止千千万万。从这个意义上讲,“馆长”身上还有一个“浪子回头”的标签。
了解完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可以好好聊聊“馆长”深圳行的意义了。
首先“馆长”此番来深圳是“顺势而为、逆风而动”。顺的是两岸同胞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逆的是民进党当局恶意阻碍两岸民间交往的歪风。事实上,“馆长”上次去上海就一直被民进党当局敲打,此行深圳更是免不了一些民进党侧翼的刁难。在现实压力中毅然出岛登陆,对于生在台湾长在台湾住在台湾的一位“普通人”而言,是需要勇气的。
其次“馆长”这次来深圳再次洞穿民进党画地为牢的信息茧房。他的受众画像多为年轻人,这些台湾同胞长期受到岛内“反共教育”与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所谓的“天然独”其实是伪命题,是台湾当局长期认知塑造的结果,现在这种有毒认知遭受到直播态的冲击。正如“馆长”在直播中直斥“青鸟”的诘问:这就是你们口中“水深火热的大陆”吗?在传播学里有一个“新闻偶遇理论”,讲的是在社交媒体环境中“非计划性信息接触”有助于受众实现“认知突围”。某种意义上看,“馆长”在上海、在深圳的行进式直播就是岛内民众的一次“认知突围”,是以平民之姿对民进党当局的反宣传。
再者“馆长”此去深圳让台湾民众尤其是台湾青年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必须赞赏的是“馆长”无论是在岛内日常直播中,还是在深圳的行进式直播中,他都掷地有声地讲出“我是中国人”,他的许多台湾粉丝也会在弹幕中刷屏回应“我也是中国人”。“馆长”深圳行走访了许多“大厂大店”,出行代步坐的是比亚迪,直播拍摄用的是大疆,他感慨:这就是中国科技,中国骄傲!他被深圳基础建设大为震撼,一丝失落也溢于言表,他发自内心地认为台湾这些年的发展被耽误了。自豪、歆羡与失落同时写在“馆长”的脸上,这一幕在直播镜头下无比真实。
不必讳言,“馆长”此行也带有商业考察的逻辑,他看好大陆的发展势头,他想试一试。我觉得没毛病,只要支持祖国统一、遵纪守法,大陆非常愿意与台湾同胞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机遇。
“馆长”此行深圳有一幕非常打动我,8月15日晚上他坐在深圳市民中心的广场上与深圳市民一起观看灯光秀。逛了一天的馆长有些疲倦,看着深圳天际线泛起的爱心图样,以往语速极快的他竟有些无语凝噎。他对直播镜头缓缓地说:“我爱深圳,我爱中国,各位台湾的朋友啊,你就是中国人,这份骄傲也是你的。”我想这一刻,是“馆长”这些天在深圳所见所闻的“思想反刍时刻”。他反复念叨着:“挺起腰杆,挺起腰杆吧。”这一刻,中华儿女的血脉在觉醒,民族复兴的愿望在凝聚。
“馆长”身上的标签很多,他既普通也不“普通”。一方面,我们不必将他捧得过高,归根结底这只是一个两岸同胞民心相通、民间交往的寻常故事。但另一方面“馆长”也是一个符号,他个人的转变以及他对过往诚恳的道歉与决绝的割席,是浩荡历史大势之下,一个台湾人受到感性的召唤与理性的回归。
中国人,就是应该挺起腰杆。
直新闻:说到网红,这几年有一个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境外网红来到中国大陆实地探访,深圳往往是他们不约而同的直播目的地。吴先生,您怎么看这种趋势以及它所折射的深层逻辑?
特约评论员 吴蔚:从“甲亢哥”到“馆长”,从埃文凯尔到马库斯·德雷特斯,到柯桑德,深圳都是他们的行走目的地。他们既是网红也不都是网红,既是个体也代表了某个群体,某种意义上看,他们是一根根探针,来到深圳这座奇迹之城、创新之城、未来之城,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探寻他们想要的答案。在我看来,他们最大的共性是“草根”,他们用非精英的鲜活视角,撕开了过往一些境外媒体滤镜式的叙事壁垒。
我个人认为,境外网红们扎堆来到深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深圳是一座有流量的城市。互联网时代,网红们深耕网络直播,吃的是流量的饭,玩的是注意力的博弈。选择来深圳直播,绕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判断:这座城市,自带流量。深圳的光环很足,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性城市,是中国共产党一手缔造的奇迹,也是经济大市、科创中心,“大厂大店”云集,产业链齐全,业态新颖,产品跨代式领先。去前海探店,到华强北“攒机”,啥也不用说,直播镜头足以交代信息增量。
其次,深圳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背后是深圳英雄不问出处,四海之内皆朋友的移民城市底色。人们选择在深圳创业在深圳安家,这种趋同性人生抉择的背后是无数个或甜或咸、人间真实的中国故事。故事激发灵感,灵感驱动创作,无论是作曲家还是纪录片导演,故事永远是最好的“动机”。
再者,深圳是一座有机遇的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人员往来围绕“利益驱使”是再自然不过的人间真实。深圳人踏实肯干,笑称“挣钱不丢人”,这种务实的作风感召八方来客,自然牵引出万千机遇与各路豪杰共享之。网红博主们发现自己的设备都是Made in Shenzhen,网红科研者们发现商业化路径遥指深圳,网红企业家们发现政策红利、营商环境、区位优势齐聚深圳,自然就会“用脚投票”。
行走的直播,行走的网红,是城市的形象立住了。
关于深圳知名度的跃升,我倒是有一个亲身故事可以讲述。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初中生,作为深圳高级中学学生交响乐团的一员赴台湾省桃园县交流演出。那日我在台湾夜市行走,卖小吃的阿姨听我口音不像本地人便问“客从何来”,我说从大陆的深圳而来。她听罢有所不知,我有些着急便又补充了一句:“深圳在香港的北边。”她欣然点头。
现如今,我在向外宾介绍深圳时早已无需赘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自我介绍。行走在秀丽天际线,逡巡于繁忙街道,流连于深圳湾与大鹏湾的网红们就是最妙的城市说明书。
作者丨吴蔚
排版丨陈翩翩
编辑丨赖晨璐
上一篇:“苏超”赛场上志愿者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