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8月17日晚,南京奥体中心内的欢呼声浪掀翻夜空,“苏超” 第九轮南京队与盐城队的对决激战正酣。赛场内运动员挥洒汗水,赛场外 680 名志愿者的身影穿梭忙碌,他们用热忱与专业筑起保障防线,这抹跃动的 “志愿红”,织就了赛场边最动人的风景。
邵文川(右)为观众发放藿香正气水
如精密齿轮协同运转
当天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既有来自东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也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员、社会招募的爱心人士等,680名志愿者在 121 个观众服务区、51 个饮水点、5 个物品寄存点、30 个医疗点和 109 个检票口各司其职。
这支跨行业、跨年龄的志愿队伍,如同精密齿轮般协同运转,从入场引导到物资补给,从秩序维护到医疗保障,全方位筑牢赛事顺利进行的坚实屏障。
查李思(左)为观众提供饮用水
赛场内外都是 “引路人”
“你好!请往这边走……”在入场的通道口,身材高大的史佩强格外引人注目,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参加赛会志愿服务,7月举办的2025年中国男篮热身赛(南京站)志愿服务现场,同样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史佩强是南京市小行小学的副校长,同时也是一名体育老师,他不仅热爱体育运动,也想趁着暑期参与赛会的志愿服务,把自己在赛场上的所见、所思分享给孩子们,“这种身处其中的分享更有镜头感,也更有感染力、生命力。”
志愿者刘小雁同样是一名教师,作为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的英语老师,刘小雁以前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依托自己的职业,比如送教下乡等。“参加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节奏快、强度大,但也更能锻炼人。”刘小雁笑着说,虽然耳边助威呐喊声不断,但却无法观看比赛,“不过热血沸腾的氛围下也激励我们做得更好。”
史佩强(右)为观众提供咨询服务
专业底色绘就责任担当
“中场休息时,除观众区留必要维持秩序,其他所有人都支援水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查李思有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接受培训后,她立即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责“划了重点”,把培训内容拆解成 “作战地图”,确保服务无缝衔接。
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在读的邵文川清晨 8 点刚结束在医院的工作,9点便坐在了志愿者的培训教室,“下午2点结束通识培训,3点到达场馆的5号医疗点。”在邵文川看来,能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守护赛场平安,充满了成就感。
“志愿红”点亮城市文明
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志愿者的胸前都别着各式徽章,原来这是由南京团市委社会联络部(志愿者工作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的青年志愿者徽章激励体系。一枚枚徽章既是志愿者服务经历的见证,更让志愿者找到归属感,为志愿服务注入持久动力。
赛场内外,志愿者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从高校学子到职场人士,当 “志愿红” 与 “运动蓝” 在赛场交辉,不仅见证着赛事的激情,更传递着一座城市的善意与担当,成为城市精神的生动注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