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近日撰文表示,当前我国利率下行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叠加全球利率趋势性下行背景,整体看低利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一种常态。
首先,利率下行反映经济深层次矛盾,需要采取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在低利率环境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多是相互配合与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掣肘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同向发力,不断增强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其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理顺物价、利率、汇率等各种价格关系,提升宏观调控效能。再次,随着经济主体行为发生的较大变化,金融机构要适应这种变化,满足并积极引导金融需求。此外,当前要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尤其是科技金融。
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近年来我国利率不断下行。从国际经验看,技术进步放缓和老龄化、少子化等人口红利消失等结构性因素,导致自然利率下降,形成趋势性低利率。从宏观经济看,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等周期性因素,决定短期利率波动,产出低和物价低迷导致周期性利率下降。当前我国利率下行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叠加全球利率趋势性下行背景,整体看低利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一种常态。
利率下行反映经济深层次矛盾,需要采取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达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宏观经济政策有重要启示意义。在低利率环境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多是相互配合与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掣肘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同向发力,不断增强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深化改革是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治本之策。理顺体制机制,完善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民生保障政策,发挥改革的牵引作用,释放制度优势的红利。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理顺各种价格关系。物价、利率、汇率是货币的三种不同价格形式,存在很强的内在关联。它们都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既是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的表现,也是需求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在低利率环境下,三者的关系更为复杂。物价低迷可能造成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低利率可能带来汇率贬值压力。要平衡协调好各种价格关系,提升宏观调控效能。发挥市场机制在汇率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提高汇率弹性,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金融业经营的对象是货币资金。利率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一种状态,充满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适者得以生存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形成的经营模式和理念,未必适合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低利率环境,变则通。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在低利率环境下,经济主体的行为会发生很大变化。伴随着趋势性利率下行,整个经济的资产回报率下降,企业部门扩大再生产意愿不足,出现轻资产倾向,信贷需求可能不升反降,甚至出现惜借;家庭部门在预期的作用下可能延迟消费,增加储蓄,同时风险偏好下降,更倾向存款、理财、货基和债基等低风险资产。金融机构要适应这种变化,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金融需求,同时也要积极引导金融需求,实现宏观和微观的一致。
当前要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尤其是科技金融。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金融部门要加强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是抬升全社会资产回报率的基础。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提供科技金融服务中是竞合关系,可以形成合力,为科技企业、创新项目和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内容来源:《清华金融评论》8月刊
责任编辑:张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