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深夜的医院走廊本该是病患静养、医护人员奔走的生命通道,却成了几名青少年竞速炫技的场地。近日,河南舞钢市河舞总医院监控画面显示,多人骑两辆电单车进入医院走廊,而妇产科就在附近。该行为引发网友愤慨,既批评相关行为人的荒唐举动,也对医院安保措施提出质疑。8月5日,当地卫健委通报证实,涉事者为探视住院同伴的16岁青少年,其行为动机被定性为“耍帅拍视频”,将要求医院整改安保措施。
这起看似偶然的“鬼火少年”病房飙车事件,折射出当前社会治理中的多重困境。医院走廊作为医疗活动的生命通道,其设计规范与安全标准绝非无的放矢。急救设备的转运需要平稳畅通,危重病人的转移争分夺秒,医护人员的紧急调度不容阻滞。当电单车在此呼啸穿梭时,其制造的噪音污染足以干扰患者休养,占用的通道空间可能延误抢救时机,更不必说随时可能发生的碰撞风险。
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医院主要行人通道净宽度不得小于2.1米,而普通电单车完成转向至少需要1.5米空间,这种在狭窄通道内的危险驾驶,无异于在生命线上玩火。尤其令人后怕的是,事发区域邻近妇产科,新生儿与产妇对安静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任何突发噪音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生理影响。
从管理层面来看,此事暴露出医院安保体系存在系统性漏洞。作为全天候运行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本应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护网络。然而涉事电单车从闯入院区到走廊飙车的全过程,安保人员既未及时拦截,监控系统也未触发有效预警,最终仅靠事后调取监控才得以还原事件经过。现代医院的安防系统应当具备智能识别异常行为的功能,当检测到非医疗车辆进入敏感区域时,系统应能自动报警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而非被动等待人为发现。
青少年行为失范尤其令人揪心。探视病友本是人情温暖的体现,却异化为扰乱医疗秩序的荒唐闹剧,这种价值认知偏差应当引起全社会警觉。涉事青少年将救死扶伤的医疗场所当作个人秀场,用危险驾驶博取同伴喝彩,并全程拍摄视频企图获取网络关注,这种价值扭曲反映出当前部分青少年的精神症候。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即时快感驱动而忽视行为后果。鉴于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形成合力,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建立对公共空间的基本敬畏,理解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的辩证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通报着重强调医院管理整改,对涉事青少年的具体惩戒措施却表述模糊。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行为理应受到相应处罚,而未成年身份也不应成为免责理由,只能是量罚时的考量因素。法律执行部门应当明确,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不等于纵容违法行为,必要的惩戒教育恰恰是对其未来人生负责的表现。可以考虑要求涉事青少年参与医疗志愿服务,通过亲身体验理解医疗环境的特殊性。
医院的安静秩序是文明社会的底线要求。当急救设备的鸣响与机车的轰鸣在同一空间交织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人的行为失范,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治理难题。青少年应当懂得,个性的张扬不能以践踏公共安全为代价;医疗机构需要明白,开放包容的管理理念不能异化为安全防线的松懈;监管部门必须认识到,制度完善与责任追究必须双管齐下。
在这个全民短视频时代,我们既要警惕将公共空间异化为表演舞台的危险倾向,也要防止将安全管理简化为技术升级的片面思维。唯有构建个人自律、机构尽责、监管到位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让每一个深夜的医院走廊都成为守护生命的平安通道。
文/黄梅阁
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姜泽菲(EK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