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将拉开帷幕。作为非奥运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成都世运会开幕式无疑是其中关注度最高、观赏性最强的“灵魂”环节。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在“天府之檐”前的户外区域举办,气象服务保障面临全新挑战。
为进一步践行“观测即服务”理念,气象部门锚定需求、加强科技支撑,构建世运会开幕式高精度、高时空气象精密监测体系,实现以实况数据驱动的高效、智能、快速服务,让“天府之檐”风云可测。
截至目前,成都市气象部门已在开幕式核心区布设包括7台激光测风雷达在内的26个精密监测气象站,空间分辨率最小为15米,实现秒级获取三维风温湿数据;引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集成微波辐射计、毫米波云雷达、测风激光雷达、激光气溶胶雷达等多种遥感设备,实现地面至高空10公里垂直大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云、气溶胶等要素的分钟级廓线连续观测;协同组网观测系统接入市气象局多部天气雷达数据,实现开幕式实况天气立体网格化输出;风云四号B星1分钟连续扫描,13个业务高空站每日加密进行4次至8次探空,同时调派大型无人机机动观测,获取更全面、高精度、广范围的气象数据,为气象数字孪生应用奠定基础。
同时,成都市气象部门利用市高精度数字地图结合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开幕式核心区域进行3D可视化建模,将气象要素全空间、全过程数据进行融合应用,构建开幕式核心区场景化服务模块,把复杂天气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实景。不仅如此,三维数据还将自动归档,用于复盘和模式训练,形成网格分辨率为10米、时间分辨率为5秒的“数字孪生”气象场。
“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气象观测数据与赛事场景深度融合,构建虚拟的赛事气象环境,使赛事运行与气象风险同步可视化。基于此,主办方能快速、清晰地了解气象条件及其对赛事的潜在影响,进而科学、高效作出决策。”成都市气象探测与信息中心主任杨东介绍。
8月3日,成都世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团队以开幕式可能面临的复杂天气为背景,结合天气实况进行专题天气会商研判,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融入的气象服务一体化平台,应用实时图像实景监测数据,融合人工智能分析生成风险预警,制作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气象预报产品,让“观测即服务”理念融入“一场景一策略”定制化气象服务全流程,保障开幕式全流程演练圆满收官。
(作者:廖莎 杨东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