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熊纹玉)7月29日,四川省金堂县市场监管局、金堂金融监管支局联合该县金融机构和企业代表,召开金堂县质量融资增信首批白名单发布暨典型经验推广会,为中小企业发展如何获得金融“活水”这一难题提供“金堂解法”。
会上,金堂县揭晓了融资增信首批企业白名单,全面介绍了质量融资增信工作的探索过程、核心理念、实施路径及前期试点取得的成果。据介绍,这一创新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基于《金堂县企业融资增信要素填报表》的标准化、可量化、易操作的质量信用评估模型,以及全国首创的“质量﹢”叠加融资模式,实现质量与金融产品的深度绑定。
“质量增信﹢”授信模式创新性地将质量要素作用于评估模型中,可叠加多种金融产品,实现提升授信额度的目标。金融机构无需研发新的信贷产品,突破了传统的信用贷模式。企业凭借质量管理水平、品牌价值、创新能力等软实力就能获得银行授信,形成了质量与融资授信双面正向循环激励。
“许多中小微企业虽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成果,但由于缺乏足额抵押物,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质量融资增信这一模式,确实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成都力成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云昌说。
会上,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围绕质量融资增信“金堂方案”的推广与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多家金融机构代表表示,金堂县的这一创新模式为他们带来了新的业务契机,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识别、评估客户。
“将企业质量软实力转化为金融硬资产,为我们金融机构带来了契机与支持。”中国银行金堂支行副行长钟翔东介绍说,该行结合质量增信及本行的产品政策,参考40个质量因子中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质量创新等类别,可以多维度识别、评估客户的行业及行业地位,有利于银行开展准确有效的风险分析,从而解决银行信息不对称、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据悉,金堂县“质量增信﹢”授信模式已受到国家、四川省、成都市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在前期试点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7月底,全县已有9家金融机构通过质量增信发放贷款160余笔,总贷款金额达11.27亿元。从8月起,这一模式将在金堂县11家金融机构的40余个惠企金融产品中全面推广使用。
金堂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推动建立统一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并加大推广力度,深入产业功能区开展靶向宣传和对接活动。该局将持续强化数据赋能与共享,积极对接四川省、成都市数据平台,争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质量信用数据向金融机构安全、合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