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潘榕
六年级毕业的小家伙们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在正负数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七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俯下身,指着课本讲起有理数的小窍门。知识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也在传递中带着温度。八年级的数学课,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跳转,从配方法的推导到逻辑链的串联,本以为会是陡峭的“爬坡”,孩子们却像抓住了藤蔓的小探险家,争先恐后地往高处攀。他们举着手喊“老师我来”的模样,让人明白:很多时候,所谓的“难”不过是少了一个让人踮脚的理由。
再次见到去年的学生。他们眼神里的光亮多了,会追着我晃练习本:“老师,这种题再给我出几道呗!”课后围在讲台边叽叽喳喳问问题的身影,让人由衷感到教育从不是单向的输出,要师生像山里的风一起吹过树梢,才会有动人的回响。坚持播下的种子,总会在某个清晨悄悄发芽。那个去年说话都要低着头的女孩,在话剧排练时抢着演主角;那个总说“数学是天书”的女孩,竟能在黑板上一笔一划,把配方法写得像首小诗。这些瞬间比任何精心设计的教案都更鲜活。
“有些光,得有人先划亮第一根火柴。”当八年级的数学尖子生在话剧里演活了角色,当总低着头的内向女孩因摄影作品被夸而悄悄挺直脊背,全科教育的真谛逐渐显现:让每个孩子都相信“我也能发光。”
志愿服务暂告一段落,但这些日子埋下的东西不会消失:或许是某个孩子因为一堂课爱上数学的决心,或许是在深夜改作业时突然领悟的“教育即唤醒”,又或许是团队里那些无需言明的默契。它们像山里的风,把孩子们思绪和梦想吹向更远的地方。
(作者系凯里市炉山镇大学生春晖社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