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汤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必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加强作风建设,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作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作风建设为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铸魂培元。高校集学术性、教育性与社会性于一身,高质量发展与优良作风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风建设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领域的根本命题。唯有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校准方向、谋划大局,才能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根基。作风建设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利器。当前,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开放环境与治理难题交织,对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学习教育,不仅是应对挑战的必要之举,更是推动高校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所在。它如同“一把手术刀”,精准剔除“躺平式”干部和“悬浮型”教师的作风问题,为高校治理现代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作风建设可以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同时,作风建设成效也必须在高校高质量发展中得到检验、改进和提升,以优良的作风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构建作风建设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科学总结、凝练高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扎实推进作风建设的经验启示,充分发挥作风建设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头雁效应”与渗透滋养协同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领导干部模范引领。同时,作风建设贵在潜移默化的量变积累,必须注重渗透滋养。通过创新载体平台,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系统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师德师风培训、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使廉洁奉公、严以律己的价值理念润物无声滋养精神品格,内化为师生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敢为魄力”与“善为智慧”有机统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既要有“刮骨疗毒”的决心,更要有“弹钢琴”的艺术。高校党员、干部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备坚定信念、高尚情操、扎实学识和底线思维,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高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立行立改”与“久久为功”并驾齐驱。作风建设需雷厉风行与持之以恒并重,对高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的新动向保持高压态势,既找准问题症结,又探究问题根源。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标准、流程,识别风险点,并制定防范和纠正措施,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求深度融合到现代高校治理体系中。
严实融合推进作风建设赋能高校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作风建设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以严实融合确保作风建设赋能高校高质量发展务实高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涵养育人“清”气。严把师德关,对学术不端、酒驾醉驾、违规吃喝、违规收受等行为“一票否决”,坚决纠治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细化为教师评聘规范,引导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身作则培育和践行务实、节俭、清廉的价值观,推动形成干部清正、教师清廉、校风清朗的新格局;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厚植成才沃土。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专业课、党课及团课,强化学生价值观、诚信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积极营造朴素务实、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崇廉尚俭之风在高校蔚然成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锤炼实干“铁”军。党风政风引领师德师风、校风学风,要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聚焦教学科研、公务接待、基建后勤、招标采购等重点领域和风险环节,建立负面清单,划出“红线”“底线”,对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对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等高校高质量发展硬仗,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转变和改进作风,主动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服务师生的第一线,锻造扛鼎担责的“宽肩膀”“铁肩膀”,让担当、实干成为高校党员、干部最耀眼的党性标识。
(作者为贵州商学院党委书记)
下一篇:齿叶白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