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为芦笋种植撒下农文旅融合的“金点子”
【乡村行 看振兴】
◎本报记者 魏依晨
“我住在附近,每天早上骑10分钟的电动车就能到基地,上午采摘芦笋,下午进行分拣,当天就能拿到工资。”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村民方南贵说。
在西岗村芦笋种植基地,天还没亮,一些村民就动身干活了。他们挎上筐子,手持采摘工具,熟练地穿梭在笋田间。扒开茂密的芦笋叶,一根根鲜嫩挺拔的芦笋被小心翼翼地采挖出来,装入篮中。紧接着,一筐筐芦笋就被运往仓库,经分拣、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随着芦笋产业越做越大,来基地就近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目前已有200多人,人均年增收约两万元。
然而,几年前的西岗村,农户种植芦笋的积极性并不高。石埠镇虽有种植芦笋的传统,但落后的露天种植方式,导致芦笋产量低、品质差。这大大影响了当地芦笋产业发展。
2020年,乡贤李建返乡创业,打算在西岗村创办芦笋种植企业。不过,如何将芦笋产业打造出本土特色,这让李建犯了难。
2022年,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乡村建设分院院长李名飞团队,为当地提供了“梦飞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带来了芦笋种植环境的颠覆性升级。”李建说,数字智能大棚建起来了,亩产提高了,病虫害减少了。
品质的提升只是第一步。“依托当地城市近郊地理位置优势,我们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形态,着力构建农文旅融合经济体系。”李名飞介绍,要助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单一的产业已不能满足如今的乡村发展需求,要从顶层介入,全面设计。
在调研中,李名飞团队发现,改善基础设施、产业设施、村庄风貌和服务设施是当务之急。经过努力,如今的西岗村,田垄之间除了一排排现代农业大棚,还建有不少景观打卡点、美好乡村生活馆、邻里会客厅、和睦广场,甚至建起了生态停车场。
“我们以‘美好乡村生活圈’为主题,贯穿‘农业+旅游’,对整个园区的游赏单元进行合理串联。”李名飞说,这些资源是由周边的4个村庄共享的,村民可以一同作业致富,也可以一同在此休息娱乐。“梦飞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要做的,是带动附近村民连片发展,不浪费更多的资源。
李名飞团队还引来了一批南昌大学的博士、硕士长期驻扎支持,为西岗村开发了乡村振兴课程,助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
如今,西岗村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芦笋种植,规划面积1万亩,已建成核心面积3000亩、大棚面积1500亩,年产量约为400万斤、年产值达3000万元。西岗村芦笋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魏依晨)
原标题: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为芦笋种植撒下农文旅融合的“金点子”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