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必须筑牢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党的政策落地生根,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建强基层组织,筑牢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党在民族地区的战斗堡垒,是凝聚各族群众的中坚力量,加强组织建设是建强基层党组织的基石,是确保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要根据民族地区地域特点等实际发展情况,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通过成立石榴籽党支部、流动党员党支部等形式,确保党组织覆盖无死角。规范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通过规范的组织生活,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组织纪律性,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确保组织生活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持续强化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通过宣传党的政策、组织群众活动等方式,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优化人才队伍,激发基层活力。人才是基层治理的关键。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注重从优秀干部、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熟悉民族地区情况的同志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确保党组织书记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加强人才教育培训,着眼提升人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涵盖党的理论知识、民族政策、基层治理、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培训,以及通过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多样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人才综合能力素质。完善激励机制,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通过表彰奖励、晋升通道留住人才,落实基层干部待遇保障政策,确保基层队伍稳定高效。同时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实施“头雁工程”,为乡村振兴储备力量。
创新基层治理,促进长治久安。基层治理关系民族地区稳定。要突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行“党建+治理”模式,推动党员下沉一线,建立“党员责任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创新治理模式,通过探索“网格化+大数据”等方式整合各方资源,提升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推动依法治理,增强各族群众法治意识,确保基层治理规范化、制度化。通过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筑牢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