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通通州刘桥农机厂选送的刘桥菜刀在江苏省级轻工业产品评比中获奖,从此“刘桥菜刀”驰誉大江南北。而“马春芳铁匠店”锻制的刘桥菜刀,质量上乘,价格公道,在当地很有名声,2012年列入通州区非遗传承项目名录,2014年列入南通市非遗传承名录。为了寻访这一传统技艺,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暑期实践小组一行五名学生来到通州区刘桥镇“马春芳铁匠店”。
见到马春芳本人,学生们发现他是一位朴实的传统手工艺人,话不多,但当他讲起菜刀的工艺流程时眼里有光。马老介绍说他的祖父马芝群,开设铁匠铺,并擅长锻制菜刀,父亲马汉光、叔叔马汉山、小叔叔马汉周、堂叔马汉泉都以打铁维持生计,以菜刀、铲刀、勺子、钉耙、板锹等产品为主。他从十一二岁时就开始以打铁谋生,与其叔叔们学习和切磋锻打技艺,边上学边打铁。从其爷爷马芝群开铁匠铺算起,马家铁匠店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刘桥菜刀”从选料开始,前后要历经近二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颇有考究,工艺复杂,耗时较长。马春芳本人被授予南通市和通州区两级“非遗传承人”称号。
探访中,学生们也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变迁,机械化生产逐步取代了传统手工业,生产“刘桥菜刀”的手工作坊数量逐步减少,目前刘桥镇上仅剩“马春芳铁匠店”一家手工锻制菜刀的店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规模效应和自动化程度高,成本相对较低,生产的产品则更加均匀和标准化,但缺乏手工制造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这也正是需要保护和传承非遗传统技艺的原因和关键所在。非遗技艺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教育,通过非遗技艺的学习,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
非遗技艺是一个地方的“宝贝”,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生活方式的另一种表达,其传承人都是工匠。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许多匠人面临的一道难题。正如采访中所了解到的那样,打铁技艺的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去琢磨,一锤一锤地敲下去。其学习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很多年轻人都接受不了,吃不了苦。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扶持政策,让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不必为生计发愁,能够踏踏实实地从事非遗技艺相关工作,用工匠精神来传承非遗。
学生们还实地走访了刘桥社区农家书屋、党建引领特色文化阵地和历史文化展示室。学生们作为农家书屋管理员,协助社区共同整理了书册。在社区党建引领特色文化阵地和历史文化展示室,我们聆听了社区工作者的讲解,进一步了解了刘桥社区的党建工作和历史文化传承。
作为即将升入高中的学生,我们要学习马春芳老人的工匠精神,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并为之一直努力下去。
(金薛羽 孔睿博 汪玥祺 邵原 金孙泽)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