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天心区一位便利店阿姨坚持留灯13年的新闻登上热搜。只因有下班晚的女生说天黑后看不清街巷的路,孙美华阿姨就将闭店时间延迟到凌晨2点,坚持通宵留灯13年。13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传递了温暖与善意,一盏灯照亮的不仅是女孩前方的路,也将这座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让这座城市更具温度。
除了坚持给夜归女生留灯之外,孙阿姨的店里还保留了1995年安装的座机,供不熟悉手机的老人和孩子免费使用。这部“古董”电话连起了社区通信的应急线,孩子放学报平安、独居老人联系子女都依赖于这部电话。此外,孙阿姨还义务替邻居保管钥匙,店内更是准备了医药箱、免费茶水等无偿服务。小店成为传递温暖的独特符号。
数字化高速发展,无形中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人们捧着手机穿梭在人群,却逐渐丢失了一些人与人连接的温情瞬间。一项调查显示,89.2%的受访者感叹经常会不由自主地看手机;56.7%的受访者发现经常刷手机导致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沟通能力和表达欲望降低了。我们对于千里之外的明星动态了如指掌,却叫不出对面邻居的姓氏;社交软件上大量的表情包和“哈哈哈”的滥用,在现实中社交场合却只剩相顾无言的沉默。网络看似扩大了连接范围,却让我们悄然失去了“连接身边”的能力。在追求效率的时代,社会联系被逐渐削弱,有时候人们对助人为乐也会计算“性价比”。孙阿姨便利店的一盏灯更像是一种朴素的提醒,提示真正的人际温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一盏灯促成了社区善意的循环,人们的距离也被不断拉近。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里,一盏灯给了人们归属感,也彰显着城市文明的底色。“勿以善小而不为”,微光亦可成炬。正是无数像孙阿姨这样的人以实际行动织就了城市最温情的网络。当善意流动成为一种习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将被拉的更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