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力四射)
作者:卢媛迪
7月18日,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和创新”专题讲座在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如期举行,拉开了南瑞“科技月”系列活动的又一精彩篇章。
近年来,这支扎根电力科技领域的“国家队”锚定“传递压力、增强活力、加大吸引力、提高竞争力”的改革要求,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强化改革担当 筑牢创新根基
今年以来,南瑞集团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直指科技创新领域,旨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6月16日,南瑞集团召开改革大讨论启动会,对外增益拓展发展空间,对内减熵优化系统效能,以技术为乘数放大核心竞争力,以变革为除数破除发展瓶颈。会后,南瑞集团聚焦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在新型调度运行控制、新型继电保护等方向建立第一批“十年磨剑”标杆研究团队,打造潜心攻关的核心力量。
当前,南瑞集团正加快组建行业战队和特遣队,着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此前,南瑞集团已大刀阔斧地重构科研组织体系,以系列“组合拳”重塑创新发展格局。高规格设立技术委员会,聘请70余位内外部专家担任顾问和委员,构建重大技术决策“最强大脑”;新设院士研究中心,集结顶尖科研力量,以前瞻视野布局能源电力领域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攻关;构建“一个委员会、两个层级、三极架构”的科研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定位、“托底支撑”作用、“专业发展”责任,锻造科技攻坚“兵团化”力量;系统性设计科研考核体系,“一企一策”定制化考核,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不仅如此,南瑞集团还高度重视研发对产品竞争力的“兜底”作用。今年初,在科技工作部署会上,系统谋划了年度重点科技工作,与10家“任务制”单位主要负责人现场签订责任状,以契约形式压实责任,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近日,南瑞集团稳定公司应用技术研究工程师张红丽所在团队牵头的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自适应的风险防御理论与方法”召开项目启动会,作为国网公司级“任务制”项目,其计划周期为5年,将围绕电力系统风险防御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推动产业升级 拓展业务版图
走进南瑞集团智能制造生产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图景跃然眼前。在3号生产楼,17条全自动板件生产线高效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元件,AI质检系统实时扫描瑕疵,每分钟可下线1块高精度板件。
“2024年,我们的板件、装置产量实现双位数增长,平均生产周期压缩超10%。”南瑞集团生产中心副主任陈建宁介绍。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南瑞集团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筑牢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根基。
在传统优势领域,新型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进展顺利,已完成首批9个试点工程切主运行,第二批38个地区试点工程稳步推进,现代智慧配电网15个网省、40个地区示范项目同步策划。电力市场、新一代集控、新一代用采等系统加速推广,人工智能、数字孪生、5G轻量化等核心技术接连突破。凭借硬核实力,集团5家单位入选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单位跻身制造业单项冠军行列。
在新兴产业赛道,“一业一策”布局IGBT、储能、带电作业机器人、构网型技术、深远海风电、绿电制氢等领域。以构网型技术为例,2024年底,南瑞集团发布《构网型技术白皮书2024》。《白皮书》显示,南瑞集团构网型装备已覆盖构网型风电变流器、构网型光伏逆变器等5大产品线、近20个系列,并成功应用于福建霞浦柔直、西藏电力保供专项等重大工程,为清洁能源开发提供关键支撑。
深化交流合作 汇聚创新合力
“要强化内外部人才合作,依托重大项目,吸引更多研发团队加入。”近日,在南瑞集团对外合作项目“信息—物理—社会元素的交互及协调技术”总结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再次明确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向,强调聚焦行业“真问题”,以开放姿态汇聚创新资源。
2021年对外合作项目启动以来,南瑞集团在对外合作领域便展现出强大的“磁吸效应”,成功吸引来自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2家科研单位的15支精锐团队参与。项目组合研发需求侧应用功能5项,充实Sim-CPSS平台应用,在行业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探索建立起研究进度、知识产权、项目文档管理等制度,为破解能源电力行业共性难题提供了产学研融合创新范本。
近三年,南瑞集团与高校联合开展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599项。其与河海大学共建“用电与新能源工程技术产学研联合研究中心”,围绕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联合攻关。依托高校提供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南瑞集团凭借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将理论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转载文章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但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