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初心为墨,在乡村沃野书写青春答卷;
她以服务为笔,在老干部工作中镌刻赤诚;
她以担当为帆,在银发事业里续航初心使命。
她就是西宁市委老干部局政治待遇科党员郭敏。
7月30日,“党旗飘扬 青年担当”故事汇记者走进市委老干部局。夏都的阳光透过窗棂,不燥不热。风也轻轻地带着凉意,拂过党员郭敏办公桌上整齐码放的老干部工作资料。虽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如今在老干部工作岗位上,角色经历有了转换,但那份扎根基层的韧劲、服务群众的热忱始终未改。“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老干部身边,把每件事做扎实,就是对初心最好的回答。”话音未落,她的手机响起,是一位老干部咨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最新政策,她耐心细致的回应里,藏着多年来沉淀的温度与专业。
驻村答卷:从“拉猴书记”到群众贴心人
2021年盛夏,湟中区上新庄镇上台村的土路上,来了位说着普通话的女驻村第一书记。“拉猴(外来人)能干啥?还是个女的!”村民的窃窃私语像石子投进郭敏心里,沉甸甸的。但她攥紧拳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先把‘车头’修好!”
面对村党支部29名党员中50岁以上占近三成、17人外出务工的“散摊子”,她带着村支书挨家串户唠家常,对老党员嘘寒问暖。村里一名在外务工的青年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后,她主动通过电话宣讲党的政策、阐释入党初心,积极引导思想进步的青年向党组织靠拢,最终推动4名优秀青年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了规范“三会一课”,她趴在村委会的旧办公桌上,逐字逐句地查看着会议记录;针对流动党员,她建起“云端党支部”,每周一雷打不动推送政策解读,从最初的“零回复”到后来的“我参加活动”,微信群里的消息提示音成了她最安心的背景乐。时间久了,村委会主任在广播里喊:“郭书记这丫头,不喊苦不喊累,咱们得多支持她的工作!”当多杰大哥的儿子穿上军装、捧着入伍通知书红着眼说“谢谢郭姨”时,她忽然懂了:群众的认可,就是最好的勋章。
银发守护:把老干部的事当成自家事
“郭科长,我家订阅的几份报纸好几天没收到了。”清晨刚到办公室,郭敏就接到老干部李大爷的电话。她立刻联系报刊发行站,下午就带着报纸上门,顺便帮老人调试了老干部信息化学习平台。“老同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政治待遇科,她像个“大管家”:为912份报刊精准分类,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学上门时特意带上大字版资料;梳理全市37个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情况,拿着换届流程图手把手教党支部书记填表格;打造3个省级“六好”示范党支部时,她带着科室工作人员逐页核对台账,连档案盒的标签位置都反复校准。
在党纪学习教育中,她琢磨着“老同志学得进、记得牢”的方法:邀请党校老师拆解《条例》,用“案例+解读”让枯燥条文变生动;组织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时,特意安排参观小高陵红色教育基地,让“老党员给老党员讲党课”。当《西宁市以“三个聚焦”推进离退休干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被省委老干部局采编时,她笑着说:“是老同志们的热情给了我灵感。”
初心接力:与老党员共赴“政治生日”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2025年“七一”前夕,湟源县小高陵红色教育基地的党旗下,老干部局的在职党员和老同志们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当老党员们拿到印着各自入党日期的“政治生日”贺卡时,70岁的湟源县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何旭林,指尖轻轻摩挲着烫金的党徽:“小郭,你们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更得发挥余热!”
在小高陵党性教育展馆,看着“六任支书带领村民修梯田”的老照片,她忽然想起上台村的党员们。当年那些沉默的流动党员,如今会抽时间围坐在一起讨论乡村振兴政策;而眼前这些银发苍苍的老党员,正为青海“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56条建议里,有“湟水流域治理要留足生态空间”的深思,有“社区养老得加把劲”的牵挂,字里行间都是“离岗不离党”的赤诚。座谈会上,老干部们拉着她的手说:“小郭,多给我们找活儿干!”她眼眶一热,赶紧拿出全市的银发人才库名册:“您看,112名银发人才都登记好了,咱们的‘霞满幸福西宁’正能量活动肯定会越来越有影响力!”
从上台村的土坯房到老干部局的办公室,从防汛救灾的雨夜到“政治生日”的暖阳,党员郭敏的脚步始终追着“为民”二字。当被问及“哪件事最有成就感”,她翻出手机里的相册,指尖在一张张照片上滑动。不论是与入伍村民身着军装的合影,还是和老同志们在座谈会上交流发言的场景,或是同村“两委”干部围坐共商发展大计的画面,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仿佛就在眼前。“你看,青春的力量在生长,初心的火种在传递,这就是最幸福的事。”
(记者 悠然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