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与蚊子的“千年恩怨”
夏夜闷热难眠,黑暗中响起嗡嗡声——这可能是人类最熟悉的“恐怖片开场”。
手指在皮肤上摸索到一处肿胀,意识瞬间清醒:蚊子又来了。
这种微小生物不仅是夏夜的烦恼源头,更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近期,基孔肯雅热这一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引起了大家关注。
你可能听说过登革热,听说过疟疾,但“基孔肯雅热”这五个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
这病名字来自非洲土语,意思大概是“痛得弯成虾米”——得了的人关节疼得直不起身子,就像虾米一样蜷着。
1952年,它在坦桑尼亚南部首次被记录,1953年被科学家分离出来。它的传播路径简单粗暴:靠蚊子叮咬。
罪魁祸首主要是两种伊蚊:埃及伊蚊(俗称“花斑蚊”)和白纹伊蚊。
虽然这病来势汹汹,但咱老祖宗几千年来跟蚊子斗智斗勇的经验,加上现代科学的精准打击,这场“人蚊大战”咱赢面很大!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先说这蚊子,小小一只,嗡嗡嗡惹人烦,它可是实打实的“头号病源”,比如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寨卡、基孔肯雅热等等,都是由蚊子传播。
蚊子的历史比人类更久远。1亿年前,当恐龙还在地球上横行时,蚊子就已破茧而出。它们用细如发丝的口器刺穿哺乳动物的皮肤,吸食血液,繁衍生息。但直到人类学会直立行走、建造房屋,这场“微型战争”才真正白热化。
古人对抗蚊子的手段,堪称“脑洞大开”。周代设有专职“翦氏”,用莽草熏烟驱蚊;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下《聚蚊谣》,怒斥蚊子“利觜迎人著不得”。
宋代民间发明“燃火绳”——将蒿草、艾叶编织成绳点燃驱蚊;明代文人沈复更在《浮生六记》中自嘲:“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硬是把现实的困扰转化为浪漫想象。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这些看似无害的“小飞虫”,竟是无数疾病的幕后黑手。
当然人类,也不是好惹的。从最早的焚烧艾草驱蚊,到后来使用蚊帐、蚊香,再到现代的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人类在与蚊子的较量中不断升级武器。
而这场战争,其实也是一场人类与脏乱差环境的斗争史。
2
走向卫生干净之路
消灭由蚊子引起的疾病,核心是灭蚊。
灭蚊的关键是什么?是破坏它的生存环境,消灭它的孳生地。
回顾历史,人类对环境卫生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古人虽然对蚊子传播疾病的原理不是很清楚,但他们也察觉到蚊子与疾病的关联。
我们国家一直有光荣的传统——爱国卫生运动。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除四害、讲卫生”(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臭虫),到如今应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强调的“清积水,灭蚊虫”,这是一脉相承的群众性卫生防病实践。
它的精髓就在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把专业防控和全民参与紧密结合。
比如中国的“厕所革命”,这是一个听起来有点“土”,但却意义深远的公共卫生工程。
在过去,很多农村地区仍然使用露天旱厕,粪便处理不当,不仅污染水源,还为蚊虫提供了绝佳的繁殖地。
而自2015年起,国家开始全面推进厕所革命,目标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农村的厕所进行了改造升级,建设了卫生厕所,改善了通风和采光条件,加强了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到近几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超过70%。在不少农村地区,采用了三格式化粪池,粪便在化粪池中经过厌氧发酵等过程,杀灭了大量的病菌和虫卵,减少了蚊虫的滋生,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面貌,也降低了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人类与脏乱差的斗争,也是与蚊虫等病媒生物的斗争,更是走向卫生干净、追求健康生活的过程。
3
消灭基孔肯雅热
全民参与的长期卫生运动
其实,我们不需要对基孔肯雅热过度恐慌。
它虽然令人不适,但它不是埃博拉,也不是SARS。它更像是一种“提醒信号”——提醒我们,城市的卫生管理、居民的卫生意识,仍然不能松懈。
而这场“无蚊战役”,其实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爱国卫生运动,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中的一员。
你可能觉得,我只是随手倒掉阳台的一盆积水,或者定期清理家里的花盆底托,但这对蚊子来说,可能就是一道“灭顶之灾”。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蚊子的生命周期非常短,繁殖却非常快。一只雌蚊一次可产100-200颗卵,而且这些卵可以在干燥状态下存活半年之久。
一旦遇到积水,它们就能迅速孵化成幼虫,几天内就能羽化成蚊。所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积水点,都可能成为蚊群的“孵化器”。
所以,别小看倒掉积水这件事,它可能是你为社区卫生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当然,光靠这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科技的助力。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始尝试使用“生物防治”手段,比如投放“不育蚊”来抑制野生蚊群数量。在一些试点城市,这种技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不过,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背后,其实也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环境卫生。如果城市的角落里仍然存在大量垃圾堆、污水坑、废弃轮胎堆,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
所以,说到底,这场“无蚊战役”的核心,还是让蚊子无处藏身。
随手清理积水,水培植物换为土培,安装纱窗纱门。
还有饮水机水槽、天台花盆底托、冰箱底部、水槽空调排水盘、废弃轮胎,这些蚊虫的“五星级产房”更是不要放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改善城市卫生、控制蚊虫数量,其实是一项“低成本、高回报”的公共投资。它不仅保障了居民的健康,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场卫生运动不可能一蹴而就。蚊虫不会一夜之间消失,环境治理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四方联动,形成长效机制。
比如在政策层面,可以推动“城市绿地管理标准化”,明确绿化带积水清理责任主体;在社区层面,建立“蚊虫防控激励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环境整治;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儿童的环保与卫生意识培养;在企业层面,倡导绿色办公、减少积水、垃圾及时清理等。
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都是构建我们健康防线的关键环节。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基孔肯雅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卫生环境的忽视和对公共健康的冷漠。而消灭蚊子,也不仅仅是杀灭一个虫子,是对懒惰、混乱和不良习惯的宣战,是推动一个社会走向文明、进步和现代的重要一步。
从这个角度看,每一个倒掉积水的阳台,每一个清理干净的花盆,每一个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居民,都是这场战争中最可爱的战士。
所以,别给蚊子留机会,从今天开始,从你我做起,让我们的城市更干净、更健康、更宜居。
毕竟,我们不是在为一次疾病而战,而是在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