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李淑敏
非遗是植根于农耕文化以及相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活态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拆迁使非遗文化生态发生重大变迁,这对于非遗传承与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亦是机遇。非遗融入社区文化的探索,对于安置社区文化建设以及新的文化生态下拓宽非遗传承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非遗融入拆迁村落安置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文化建设包括硬件如场地、经费保障、设施的建设,以及软件如文化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制度、文化组织的建设。非遗与社区文化软件建设紧密相关。
首先,它是激活安置社区居民文化记忆的需要。整体易地搬迁的村民大多同属于一个文化区域,有着共同的文化记忆,非遗是其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拆迁村落非遗项目深蕴着这一区域文化传承的基因。这些非遗元素对于唤起、激活社区居民的文化记忆,留住拆迁村落居民的乡愁有重要价值。
其次,它是丰富安置社区居民文化活动方式的需要。拆迁使村民完成了向城镇居民的转变,其生活方式较传统乡村有很大区别,部分居民会出现不适应社区生活的情况。非遗元素的融入,会使社区文化活动充满亲切、自然的氛围,这对于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将发生重要作用。
再次,它是增强安置社区文化凝聚力的需要。传统村落大多是以血缘、宗族关系为联系纽带的社会共同体,拆迁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在安置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尤为重要。非遗活动的融入,契接了居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公约数,可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和谐邻里关系,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凝聚力。
非遗融入拆迁村落安置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
非遗与拆迁村落安置社区文化建设的结合路径是多样化的。
第一,展示式融入。通过图片展览、视频展示、活动展演等形式,开展雅俗共赏的“非遗进社区”活动。比如,2019年中秋节,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在空港新苑社区举行“喜迎安置一周年,游园赏月人团圆”活动,通过传统曲艺等非遗活动的展示,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另外,可建立具有社区特色的线上线下微型博物馆。比如,榆垡镇曾将印有大兴机场、榆垡文化广场、拆迁前老平房、安置新楼的实景照片做成“时空长廊”。
第二,体验式融入。体验式融入重在社区居民亲身参与到非遗活动中。可采取亲子手绘、手工艺品制作、演学等形式,突出参与者的体验性、互动性。也可开展社区非遗集市活动,使社区居民可以品尝非遗相关产品,近距离观看相关非遗产品制作,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第三,讲堂式融入。邀请非遗传承人或者相关专家、学者在社区开展非遗相关的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如开展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宣传以及以非遗为载体的文化价值观传播等。
第四,社团式融入。按照社区居民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组建非遗相关兴趣小组或者社团等,既以此为载体增加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也可以此为契机壮大非遗传承队伍。
在新的文化生态中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
非遗元素的融入,不仅可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亦可在新的文化生态下拓宽非遗传承与发展路径。
首先,提升非遗活动的社会参与度。以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和礼贤镇为例,其安置社区分别是空港新苑和礼贤家园,这些村落在拆迁前,非遗文化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受众也属于相对固定的地域范围。在搬迁后,社区比原有村落在数量和地域范围上都有大幅度增加。非遗进社区,大大增加了受众参与度,这对于非遗的宣传与传承非常有利。
其次,为非遗发展注入新的素材与活力。非遗必须挖掘自身潜力,创造条件推进自身的创新性发展。比如,大兴区地方戏曲诗赋弦就曾以拆迁为题材,创作出《拆迁风波》《争婆婆》等作品,宣传在处理拆迁问题中应持有的正确价值观。因此,非遗创作可融入文化价值观、教育观、社区建设、卫生保健等内容,丰富非遗时代内涵,推进非遗创新性发展。
再次,为非遗社会化传承提供新的可能。非遗大多具有传承人年龄老化、社会大众认可度不高、新生力量难以接续、项目传承难以为继等问题。以诗赋弦为例,40人左右的剧团,年龄最小的60多岁,而且只有两个人,其他的均已超过70岁。通过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结合,可以实现非遗内容新质化、活动方式多样化、受众群体多元化,大幅度提升其社会参与度乃至社会认可度,这就为非遗吸纳新生力量、拓宽传承路径提供新的可能。
总体而言,拆迁使非遗传承与发展既面临新问题,亦有着新机遇。非遗融入安置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文化凝聚力,形成极具特色的社区文化,也可以不断拓宽非遗传承与发展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提升优秀非遗项目的文化自信,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亦是拆迁村落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社科项目《文化生态视角下北京新机场拆迁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SM2019100170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