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毛慧娟 通讯员 叶灵艳
在短视频平台上火爆的衢州短剧拍摄基地,每天需要招募100多名群演;城郊工业园区里,返乡水库移民仅需三天即可匹配到心仪岗位;村头就业服务站中,曾经就业困难的夫妻俩,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有稳定的收入……当零工经济兴起、就业形态日益多元,传统就业服务体系如何应对?面对“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基层就业服务怎样打通“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我市瞄准“县城—中心镇—重点村”这一发展轴,以深化“浙里就业”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深度融合零工市场提质增效改革与市场力量参与机制创新,创新构建“就业创业综合体—特色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站”三级就业服务体系,给出了破题新路径。
资源分散如何破
就业服务“九龙治水”、资源分散曾是基层痛点。在柯城区就业创业综合体,我们看到了破局的关键一环——作为全省首家就业创业综合体,该综合体“四园合一”的架构打破了传统人力资源市场的空间局限,将人力资源产业园、零工市场、大学生创业园、人力资源市场等要素融为有机整体,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创新模式。
市区居民陈师傅通过综合体实现高质量就业。他说:“以前找活全靠碰运气,现在通过‘伙计行’App刷脸接单,每月收入稳定在8000元左右。”
数字化赋能精准服务是柯城就业创业综合体的鲜明特色。综合体引入24小时“刷脸求职”系统,接入“邻礼通”线上零工市场模块和“伙计行”灵活用工平台,实现岗位信息实时共享、人岗智能匹配。
而多方协同机制是综合体高效运转的保障。柯城区就业创业综合体运营方与府山街道府山社区等携手,开展岗位摸排,及时动态更新岗位信息,对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岗位推送;引入家装企业鲁班到家、数字技能培训企业沃土股份等进驻,构建“市场主体(平台)—经纪人(师傅)—个体(学徒)”用工模式,以经纪人为中介枢纽,依托“师带徒”机制实现属地订单与劳动力精准匹配,吸纳零工2800余人;牵头组建全省首个零工市场联合工会,吸纳会员503人,创新推出“日结保险”“定岗不定人”等商业保险险种,强化零工人员就业保障。
这个就业服务枢纽已释放聚合效应:运营一年多来,累计收集零工信息和用工信息达19.5万条,成功推荐就业7014人,累计促进零工增收近1700万元。
目前,我市已建成柯城、衢江、江山就业创业综合体。
千镇一面怎避免
当零工市场建设如火如荼,如何避免“千镇一面”?在就业创业综合体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全力打造“一县一品牌”的特色零工市场体系,形成多点开花、各具优势的零工经济发展格局。
衢江区依托美高短剧超级工厂打造短剧特色零工市场,开创“产业+就业”融合新模式。“此前,《霸道总裁爱上我》剧组同时需要8名群演,零工市场10分钟就完成了定向推送。”该短剧工厂群演负责人严春竹说,特色零工市场实现群演与短剧工厂的精准对接。
据悉,该零工市场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群演信息资料,按特约演员、普通群演等不同类型组建微信群,上个月已汇聚500余名群演,服务剧组20多个。
在江山市贺村镇,这个工业重镇特有的“周期用工”难题,被“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破解。健盛集团的人事经理刘鹏相告,企业通过贺村特色零工市场储备的“用工蓄水池”,在旺季可迅速招聘到零工,部分短期工还转化为正式员工。而在贺村零工市场内设立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滚动450个岗位信息,平均3天即可实现人岗匹配。
开化经开区零工市场则是山区县就业服务样板市场。35岁的水库移民杨先生在经开区零工市场组织的专场招聘活动上投了简历,一星期后就成功入职衢州傲明电子有限公司。该市场推出“每月专场招聘会+当日面试+企业走访”服务机制,还建立“红色管家”服务团队,开展电工、焊工等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已累计发布线上线下岗位5538个,服务求职者1326人次,促成就业436人。
“最后一公里”怎打通
就业服务能否像便利店般触手可及?为切实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衢州市将就业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基层,通过建设就业服务站、零工驿站等微型服务载体,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在衢州市火车站的出站口,配备自助求职机的公共就业服务高铁驿站非常醒目,这里提供岗位查询、简历投递、职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今年上半年,驿站已服务外来务工人员300余人次,帮助85人成功就业。来自贵州的务工者王海明在这里尝试了“面试免费住、入职优惠住”服务,并通过“面试直通车”迅速锁定智造新城的岗位。
余东村就业服务站是6月新设立的“微型站点”,也是全市乡村就业服务体系的生动缩影。该站点依托强村公司建设,兼具农民画及衍生产业链对接与就业帮扶双重功能,还创新推出“共享员工”机制。
“我们夫妻两人现在每月都有固定收入。”余东村村民余大哥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他曾因身体问题就业困难,通过服务站工作人员推荐,经村级公示、审核后,已被安置在村保洁公益性岗位;他的妻子也成功应聘至村共富工坊,从事文创销售工作。
三级体系推动衢州就业服务实现三重跃迁: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从单点服务到生态构建,从传统模式到数字赋能。截至7月,衢州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已促成1.3万人就业。
当下,我市正加速推进“三个100%”目标:2025年年底前实现就业服务发展轴全覆盖、重点群体全帮扶、数字服务全普及。衢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就业服务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贴近民生的新起点。”
当三级就业服务网越织越密,当零工从“临时打工者”变为“职业新群体”,当山区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这不仅是就业服务的升级,更是一个地区对“共同富裕”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