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8月2日讯(通讯员 钱宇骁 林少丹 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想知道一块不起眼的路牌背后,藏着怎样的城市时空密码吗?近日,南京市玄武区洪武北路小学“追寻梦想小队”从校园出发,寻找玄武区最会“讲故事”的街头博物馆——玄武路牌,开启了一场“把城市当课本、把路牌当卷宗”的跨学科研学。
为了让实地打卡更高效、更有趣,洪武北路小学“玄小武寻‘宁’记”活动小队提前一周开启了“路牌情报站”预热。队员们自由组队,认领学校周边的路牌小巷,用“线上搜—线下访—共学享”三步法,给每块目标路牌建立了一份“路牌身份卡”。
带着这些“前置情报”,队员们在正式出发时已从“路人”升级为“路牌小专家”。每一块路牌都不再是冷冰冰的铁皮,而是一段等待被激活的城市记忆。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准备好把记忆讲给更多人听。
随着探索的深入,一个个沉睡在路牌背后的故事被唤醒。进香河路名字里有河,却看不见河。它曾是明代香客去鸡鸣寺的“水上香道”,1958年填河成路,但“河”字被永远留在了路牌上。最神奇的是,六朝时它还是漕运支流,元代淤塞,明代变成香火道。一条河“改行”三次——运粮、运香火、最后运汽车,堪称南京最“卷”的河道。
北门桥始建于914年,为南唐金陵府城北门外护城河上的石桥,初名玄武桥,是都城内外重要的水陆枢纽。明代时南京北门移至神策门,北门桥成城中心南北主干道枢纽,发展为“北门桥市”。街区商铺林立,二层木楼挂“邮务支局”“宝霞银楼”等招牌,青石路面被车马磨得锃亮。
而估衣廊由来则是明朝开国后,为鼓励市民贸易,在今估衣廊一带设官廊专做旧衣买卖,初名故衣廊。因衣裳成色不一、无固定价格,须估价出标才能交易,后更名为估衣廊。
漫步至四牌楼,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1652年,两江总督于成龙改建江宁府学时修筑了四座碑亭,故而得名。如今,漫步在槐香萦绕的街道上,往来的学子仿佛能与先贤跨越时空产生共鸣,这里见证着金陵作为“天下文枢”的永恒魅力。
成贤街北起北京东路,南止珠江路,长约一千米。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诏在鸡鸣寺南方建立国子学,次年改为国子监,为明朝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
活动后·制作“路牌宣传包”。
追寻“宁”的足迹,队员们通过深入了解玄武路牌,把一条放学常走的小路走成了“迷你考古现场”。
队员们以手抄报勾勒路名背后的岁月故事,用AI技术赋予路牌新的设计美感,一笔一画、一帧一图间,让路牌不仅成为标注方位的工具,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那些曾在时光里褪色的街巷记忆,借着这些充满巧思的创作重新鲜活起来,仿佛让每一块路牌都娓娓道来自己的“前世今生”,让路过的人在驻足间,便能触摸到城市发展的脉络与温度。
这里是南京的“文化心脏”,玄武的每一条老街、每一个路牌,都是时光刻下的诗行:进香河路的历史回响犹在耳畔,四牌楼的文韵风华未散;成贤街见证过无数栋梁才俊的步履,估衣廊的市井烟火依旧鲜活;而北门桥下,仿佛还能听见南唐都城的车马喧嚣……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