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敖子棋
“民族非遗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标本。”7月30日,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列席代表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利说:“让布依族文化‘活态传承’是我们的目标。”
“这个纹样在布依族文化里象征着吉祥,我们以此设计了年轻人喜欢的民族服饰和文创产品。”李利展示着手机里的民族刺绣纹样数据库,古老纹样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的新火花跃然眼前。
“传统文化要破圈,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李利牵头建立了黔西南州晴隆县布依族、彝族、苗族传统民族刺绣纹样数据库,带领绣娘对纹样进行二次创作。目前,该数据库已收录100余个民族刺绣纹样。
文化因开放而更加繁荣,李利主动将数据库与各大平台共享,让全国的设计师们都能安心调用纹样素材,用于创作服饰、家居、文创等产品,推动贵州本土民族美学走向更大平台。
大山里,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纹样也化作生动的教材。自2022年以来,李利主持开展35场扎染、蜡染等非遗手工艺进校园活动,让3500多名学生成了“小小传承人”。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李利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民族文化“活态传承”工作力度,加强企业扶持,并进一步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精准支持。
当精美纹样跳动在孩子们传承学习的指尖上,流淌在设计师创作新品的笔尖下,绽放在游客定格的镜头里,正如李利所说:“这是布依族写给大地的情书,是山野间最动人的诗行。”而这样的“活态传承”,也真正让民族文化“活”在了当下,走进了现代生活。
上一篇:高原公路成为雪域人民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