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陈汉华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瑰宝,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文化支撑和灵感来源。民族传统文化中浓缩的地方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历史内容,皆可作为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素材。由此,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校舞蹈教学探索,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舞蹈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提高舞蹈教学质量。舞蹈是一种文化艺术表演形式,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者需要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支撑,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表演价值的舞蹈作品,培养高质量舞蹈专业人才。一方面,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舞蹈教学,通过介绍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民俗舞蹈作品和相关文化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系统学习民族舞蹈、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该举措能够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丰富学生舞蹈知识储备、增强学生舞蹈表演技能、拓宽学生舞蹈创作视野,使学生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舞蹈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舞蹈素材和创作灵感。民族舞蹈具有丰富的舞蹈动作和韵律、独特的舞蹈服饰和道具,这些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舞蹈动作、节奏,体悟舞蹈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将内在感悟融入后续的舞蹈学习与创作中,增强学生舞蹈表演的创作力和表现力。此外,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舞蹈教学中有助于创新舞蹈教学方式,提高舞蹈教学质量。通过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可以不断学习与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更新自身教学方法,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旨在以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方式,教授学生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民俗舞蹈技巧和舞蹈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推动民族民俗舞蹈的传承和弘扬。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民族民俗舞蹈过程中能够感悟到民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舞蹈蕴藏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同时包括该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精神信仰等文化内容。由此,学生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传承与发扬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内容。
丰富舞蹈教学资源。一方面,挖掘民族舞蹈元素。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格独特、魅力无穷。高校可与地方民族民俗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机构开展合作,系统整合各展馆中关于民族传统舞蹈的文献资料、乐器、壁画等,形成民族传统文化舞蹈教学资源库,供舞蹈教师随时取用和参考。高校教师可以结合朝鲜族、傣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舞蹈作品,将其中涉及的动作、节奏、服饰和音乐等创造性地融入日常舞蹈动作编排和舞蹈节目创作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舞蹈练习素材和创作灵感。另一方面,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在舞蹈专业课程计划中,高校可开设包括“民族历史”“民族音乐”“民族艺术”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课程,编写舞蹈专业民族文化教材,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内容和民族舞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舞蹈的背景和意义,提升学生舞蹈技能和文化艺术素养。
拓宽舞蹈教学场域。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中,除了在舞蹈课堂中学习民族舞蹈作品,以影音、图片等方式学习民族文化理论内容外,需要舞蹈教师带领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行实地采风,近距离学习民族文化中民族民俗舞蹈的表演形式和历史文化内涵。同时,组织民族舞蹈演出、民族文化体验等实践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技巧和韵律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高校可以结合地区实际,定期组织舞蹈专业学生开展民族舞蹈学习调研活动,深入民族地区与民族民俗舞蹈传承人、老艺人等进行交流,了解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高校可组织师生观看民族舞蹈表演,参与民族舞蹈演出,帮助学生实际感受民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掌握舞蹈表演的技巧和韵律,从中汲取舞蹈创作灵感;定期举办校园民族舞蹈节庆活动,邀请本校民族音乐团体、民族舞蹈艺术教师、舞蹈专业学生、少数民族籍学生等组成校园民族歌舞团,将民族舞蹈动作、服饰、仪态与现代舞蹈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兼具民族风情与现代风情的舞蹈作品。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下一篇:千年前,雄安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