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孩子最近总是不好好吃饭。”“半夜又哭又闹,还反复发烧咳嗽,用了很多方法都不见效。”高温天里,许多孩子变得不爱吃饭。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中医师王亚飞告诉记者,中医里有一个“宝藏穴位”——四缝穴,能帮助调理脾胃。
四缝穴位于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面的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每手4穴,共8穴)。四缝穴是中医经外奇穴,是中医小儿推拿与脾胃调理的要穴。
《针灸大成》记载:“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百日咳。”现代研究发现,刺激四缝穴可调节胃肠功能、增强免疫力,对儿童常见问题有显著改善作用。
小儿疳积。表现为长期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减退、面黄肌瘦、头发稀疏枯黄、腹部膨隆但四肢瘦弱。可以通过点刺四缝穴并挤出黄白色黏液(“疳积液”),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酶分泌,改善营养吸收。
肠道寄生虫感染。蛔虫病、蛲虫病:表现为腹痛、磨牙、夜间肛周瘙痒等。四缝穴刺激可辅助驱虫,可能与增强肠道蠕动有关。
呼吸道疾病。百日咳、咳嗽、发热:中医认为此类病症与“痰热壅肺”相关,四缝穴点刺放血可清热化痰,缓解剧烈咳嗽或发热。
积食与内热。夜啼、烦躁不安:因积食导致内热,表现为手足心热、睡眠不安,刺激四缝穴可消食导滞、清心除烦。
当宝宝出现这些情况试试四缝穴。积食腹胀:舌苔厚腻、口气酸臭、大便干结;反复生病:感冒咳嗽迁延不愈、免疫力低下;发育迟缓:挑食厌食、面黄肌瘦、身高体重不达标;情绪问题:夜间哭闹、烦躁不安。
专家建议可以试试掐揉法:用拇指指甲垂直掐按四缝穴,每穴掐3~5次后轻揉10秒,力度以小儿微哭或皱眉为度。操作后可见穴位处出现红晕或少量黄白色黏液(“疳积液”),此为常见反应。每日1次,连续3~5天,症状缓解后停用。也可以用按摩法,用拇指指腹揉按每穴1~2分钟,配合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增强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四缝穴主要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尤其是2~10岁的患儿。婴幼儿(6个月以下)因皮肤娇嫩、耐受性差,一般不推荐使用。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建议使用。出血倾向:如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疾病;局部感染:四缝穴周围皮肤破损或炎症;体质虚弱:严重营养不良或高热惊厥急性期。通讯员 王凝嫣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