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从“功能消费”到“情感买单”:二次元的文化密码
创始人
2025-08-01 06:23:13
0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重庆启点数字经济研究院数据科学与决策咨询中心副主任 郑顺锋

  当商业大潮滚滚向前,人们曾一度笃信“品质至上”,物美价廉便能赢得市场的青睐。然而,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却日益为一些带有明显情怀标签的事物买单。这些事物并不总是具备显著的功能优势或技术革新,甚至在定价上也并不“亲民”,却能迅速捕获新一代消费者的心灵。他们称之为“谷子”——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能轻易激发共鸣、诉说温暖故事的事物。“谷子”之所以吸引人,并非偶然,更不是单纯的商业噱头,而是在快速更迭的消费文化中,人们尤其是Z世代对精神价值的渴求体现。当消费不再局限于满足物质欲望,品牌便必须以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来赢得消费者的忠诚。

  在上一代人看来,年轻人的消费取向也许有些难以理解。毕竟,上一代的消费理念更多围绕着产品的实际功用、耐用性和性价比。但Z世代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充满丰富选择与丰裕资源的时代,他们的物质需求早已被极大满足,对精神和情感的渴望却日益迫切。他们愿意为一个好故事、一份记忆、一种文化情结买单,这种转变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趣味选择,更是社会文化与时代价值观深刻变迁的缩影。

  本文将从消费观念转型的角度,探讨年轻人从“物质消费”到“意义消费”的心理与文化背景。为什么情怀和故事比传统的物质价值更具吸引力?传统品牌又该如何借鉴“谷子经济”的叙事化营销方式?这是品牌经营者、市场研究者,甚至每一个置身于消费社会中的人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买东西”到“买故事”,消费观念到底变在哪?

  1.老一辈消费观:东西好用就行

  回望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彼时中国社会刚刚从物资匮乏走向丰盈,父辈们的消费观念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商品的实用性、品质和耐用性,是他们衡量一件物品价值的核心标准。购买行为简单而直接,能够使用长久便是最好的选择。

  那时的品牌营销也大多是朴实而简洁的:商品介绍清晰明确,聚焦于产品功能本身。例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告词,“飞鸽牌自行车,质量就是好”,“上海牌手表,值得信赖”,品牌宣传从不迂回或隐晦,而是直白地强调产品优势和质量保障。这样的消费环境塑造了上一代消费者务实而理性的消费习惯:他们购买物品是为了解决明确的物质需求,对于商品背后的故事、文化甚至美学价值则相对不甚关注。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种理性务实的消费观念确实是明智的。家庭的经济资源有限,每一次消费决策都带着谨慎与现实考量。物质稀缺的时代背景下,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价值决定了品牌的兴衰成败,消费活动是经济意义上的投入与产出过程,而非个体情感与文化的自我表达。

  2.Z世代的消费:从“买东西”到“买故事”

  但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迁,时代已发生深刻变化。Z世代所面临的,不再是稀缺与实用性的问题,而是物质极大丰裕后的选择难题。

  年轻人热捧的品牌,通常并非因其功能本身,而是品牌传递的故事、情感与价值观与他们自身内心的诉求高度契合。

  比如近年来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三顿半咖啡,通过“小罐子”的包装设计、创意十足的产品故事和独特的生活态度,迅速俘获了一批忠实消费者。许多年轻人购买三顿半咖啡,不仅仅是为了口感,而是认同品牌倡导的“仪式感”和“小确幸”,从而将产品消费变成一种自我认同与生活方式的表达。

  又如,一些“复古零食”AD钙奶、北冰洋汽水的重新走红,也折射出年轻一代对过往文化的追溯和情怀式怀旧。事实上,这些品牌能够再度焕发新生,正是因为成功挖掘并放大了自身的故事性与情感价值。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Z世代的年轻消费者在成长过程中,高度依赖互联网社交媒体,习惯了以分享与互动为消费行为的一部分。当物质已经不能再显著区分他们的自我特质时,只有品牌所赋予的“故事”与“意义”,才能真正区分他们的社交身份与文化趣味。

  对品牌经营者而言,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变化:Z世代的消费观念已发生根本性转折,消费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成为他们表达自我与认同他人的社交符号。这种变化不仅对品牌的营销战略提出了新要求,更要求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更深刻、更具有文化内涵的对话模式。

  从“买东西”到“买故事”,体现的不只是消费偏好的改变,更是代际价值观的转型与文化意义的重构。而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传统品牌需要向“谷子经济”学习的,还不止一点点。

“谷子经济”为何受欢迎?它的秘诀是什么?

  1.真正出售的是一个“可以让你感动”的人生切片

  “人是会讲故事的动物。”这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盖尔茨的判断,也是“谷子经济”最根本的心理逻辑。

  年轻人为何愿意为“谷子”掏钱?从功能角度来看,许多“谷子”毫无性价比优势,甚至在实用性上平平无奇。可它们之所以热销,是因为背后嵌入了某种情感模板。那是有关童年记忆、审美趣味、身份认同的集体感性投射,是“我看见它,就想起那时候的我”。一个带有微黄滤镜的故事,一段熟悉又虚幻的情绪,一个能在某个深夜让你泪目的瞬间——这些非物质性的内容,恰恰构成了“谷子”真正的价值所在。

  换句话说,在“谷子”经济里,商品只是承载体,真正出售的是一个“可以让你感动”的人生切片。这也是“故事营销”能够奏效的关键。它不是功能陈述,而是情感诉求;不是信息传递,而是价值暗示。Z世代不愿被说教,不喜欢直给,他们愿意自己“发现意义”,也更偏好用品牌“讲一个我愿意听的故事”来唤起内心共鸣。

  例如“永璞咖啡”的爆红,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其产品有何革命性突破,而是其品牌调性、文案气质、视觉体系,共同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日常感。它用几句轻描淡写的文案,比如“生活需要一些轻盈的期待”,就成功唤醒了无数年轻人对都市疲惫生活之外理想日常的柔软想象。这种通过情感与想象塑造出的品牌形象,远比价格与参数更有穿透力。

  2.认同感才是年轻人愿意花钱的关键

  对Z世代而言,消费不是获取,而是归属。他们所寻找的,不只是“我喜欢”,而是“我是谁”,以及“谁和我一样”。

  在这个去中心化、去身份标签化的时代,Z世代反而更强烈地追求个性标签与精神归属,渴望从消费中找到与世界的连接点。也正因如此,许多看似“冷门”的“谷子”产品,因其所代表的独特价值观或文化审美,反而成为Z世代心头好。

  这正是“认同经济”的逻辑。品牌所构建的不再是功能产品的使用者群体,而是价值共同体。一个成功的“谷子品牌”,本质上就是一个小型的文化部落,其核心不是广告投放的广度,而是文化价值的密度。它们不追求“让所有人都喜欢”,而是精准聚焦在“让一部分人非常认同”。

  以文具品牌“晨光文具”为例,其推出的“回忆系列”笔记本、复古橡皮擦、八十年代风格的文具盒,在功能上与普通文具无异,但因其唤起了一代人对校园时代的怀旧情绪,在网络上迅速引发集体共鸣,销量激增。而晨光并没有去讲“书写流畅”或“握感舒适”,而是把故事讲在“那年夏天的课桌上”。

  认同的深度,决定了消费的热度。Z世代愿意为那些“与我同频”的品牌买单,因为那是一种存在感的确认,是自我形象的延伸,是“我们是一样的”的心理投射。

传统品牌如何借鉴“谷子”的营销方式?

  如果说“谷子经济”是Z世代消费文化的一种自发演化,那么对传统品牌而言,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旧有营销体系的迟缓、老化与缺乏温度。问题是,如何从“卖产品”转向“讲故事”?又如何避免生硬地蹭热度、假装年轻?

  答案不在包装形式,而在观念根本的更新。以下三条路径,是传统品牌从“谷子经济”中可见的具体启示。

  1.给产品找到一个好故事

  品牌不是创造一个虚构的传奇,而是从现实的品牌历史、文化积淀、用户体验中,抽取出有温度、有记忆感的叙事线索,把产品“讲出来”。

  比如“回力鞋”,作为国货老字号,其原本在年轻消费市场长期被边缘化。但当品牌重新唤起“90年代街头文化”与“国产潮流”的叙事之后,通过设计复古款、联名创意,迅速焕发新生。它并未改变鞋的本质结构,而是讲清楚了它“是谁”、它“曾在谁的青春里出现过”、它“现在如何回归”。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年轮”,关键是:你能否从中抽出那条最能激发共鸣的情绪线?是某个年代的集体记忆?是某种匠心的坚守?还是某个日常生活片段的重新打捞?一个故事能否成形,不在于它是否伟大,而在于它是否“能被听懂、能被感受”。

  2.在社交媒体上与年轻人多“聊起来”

  “谷子经济”的营销路径,核心在于“去中心化传播”。这意味着品牌不再高高在上地“说给你听”,而是像朋友那样“和你聊”。

  传统品牌的误区在于,他们常常以为“年轻化”只是换个logo、请个明星、拍个短片。但Z世代不会轻易为形式买单。他们期待品牌能“像一个人”那样表达,既有态度,也有幽默,更要有真诚。

  社交媒体正是这种“人格化品牌”的主场。无论是B站的弹幕视频,还是小红书的图文种草,甚至知乎的“认真科普”,都是“让品牌学会用人话说话”的最好练兵场。

  在抖音,有食品品牌用“00后员工吐槽系列”打造爆款;在微博,有老品牌用“第一人称碎碎念”方式重建互动感;在小红书,有国货品牌用“普通女孩亲测记”打动用户。这些内容都不是广告文案,而是品牌人格的展现,是一种“我们也是普通人”的文化松弛感。

  3.打造可参与的品牌社群,让消费者主动讲品牌故事

  “谷子经济”最迷人的地方,在于消费者不仅是买家,更是共创者。他们愿意为自己喜欢的品牌说话、发声、创作乃至二创。

  传统品牌若想真正实现年轻化,不仅要讲自己的故事,更要听用户的故事,甚至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品牌的叙事。

  比如一些茶饮品牌,开放顾客投稿,为饮品命名、设计杯套;老字号品牌举办“翻译你爷爷的老口头禅”活动,结合方言与产品故事设计联名文创;甚至有文具品牌让大学生“投稿我高考前的日记”,集结成册与产品一同发布……这类互动式叙事,既构建了品牌社群的情感黏性,又让消费者成为品牌记忆的共建者。

  这不仅是传播策略的转型,更是品牌意识的革命:放下权威感,拥抱不确定;学会听见他人,鼓励讲述自我。品牌不再是垂直灌输的教主,而是圆桌上的一位共鸣者。

“谷子经济”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时代信号?

  1.消费观变了,品牌再也不能只靠品质了

  在工业时代,“品质为王”近乎是一条铁律。只要东西耐用、功能可靠、定价合理,就能在市场立足。然而到了Z世代主导消费的今天,这条准则开始变得不那么稳固。不是品质不重要,而是品质已经成为基础门槛——没有品质,商品无法进入竞争;但只有品质,商品也无法脱颖而出。

  Z世代所面对的,是一个“商品无限多,注意力极有限”的世界。他们要在一连串几乎性能相当、功能雷同的商品中做选择,自然会将目光投向那些“有故事”“有文化”“有温度”的品牌。这并非情绪泛滥,而是价值认同机制的自然反应。正如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所言:“我们寻求的,不是生活的意义,而是经历一种能令我们感到活着的体验。”

  在这种意义上,消费已经从“选择商品”转变为“选择身份”,甚至“选择活法”。品牌若不能以故事激活用户的情感回路,就只能沦为货架上千篇一律的选项之一。真正赢得年轻人芳心的,不是你说你是谁,而是他们愿意把“你”纳入“我”的人生脚本里。“谷子经济”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正因为它提供了这种“自我剧本化”的可能性——让人不是在使用商品,而是在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2.文化变了,品牌要重新找位置

  “谷子”的流行并非一种表层的商业趋势,而是深层文化语境的一种变奏。

  在快速城市化、全球化、技术化的浪潮中,Z世代经历的是一种身份的松动与重构。他们不像上一代人那样固守单位、岗位、身份,而是常常在多重社交、虚实混合的网络生活中穿梭切换。他们对传统权威保持怀疑,对集体叙事持保留态度,转而寻找更小而美的文化归属——无论是一个游戏IP的同人圈,还是一组讲究色彩体系的纸胶带收藏,都能成为精神家园。

  在这种文化结构中,品牌的角色也必须改变:从工业化时代的“提供者”转为文化意义的“参与者”;从功能工具的“生产者”,变为身份认同的“共创者”。

  那些擅长叙事、愿意放低姿态、乐于参与文化对话的品牌,反而更容易获得Z世代的青睐。这种文化转型,要求品牌从“我给你什么”,变为“我们一起是什么”。从“卖货”到“共鸣”,从“塑造形象”到“共建意义”,品牌要的不只是市场份额,更是文化空间。

  品牌不应恐惧年轻人的善变,而应理解他们的渴望——他们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共情。他们不是在找“最好”,而是在找“最像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龙元建设质押触发鹰眼“高风险”... 截止2025年8月2日,龙元建设整体质押股份为3.62亿股,整体质押占总股本之比为23.69%,累计...
健全长效机制 强化法治保障 吴波 近年来,武威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健全长效机制、...
美贸易代表:关税政策将基本维持...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8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对多国加征的新一轮关税“...
【便民】试用期、医疗期、服务期... 又到一年毕业季。不少同学在找到工作后,却总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心里打鼓。别的不说,光是合同里的各种“期”...
数智科技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路在何方?我们从一场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展开的乡土实践...
马佳骏:用青春唱响匠心逐梦之歌 (来源:南湖晚报)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竺军伟  通 讯 员 陈罡峰  ●人物名片  姓名...
新华锦公司整体质押比例43.1... 截止2025年8月2日,新华锦(维权)整体质押股份为1.85亿股,整体质押占总股本之比为43.13%...
阜平易县受灾地区生产生活基本恢... (来源:河北日报)转自:河北日报阜平易县受灾地区生产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本报讯(寇国莹、田媛媛...
当地群众自发送行子弟兵 (来源:河北日报)转自:河北日报中部战区陆军某旅工兵分队完成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救援任务当地群众自发送...
老兵重着戎装 镜头定格荣光 (来源:嘉兴日报)转自:嘉兴日报  播报人:南湖区南湖街道文星社区党委书记 马丹  为庆祝八一建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