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路在何方?我们从一场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展开的乡土实践中看出了端倪。
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到今年5月四部委联合印发新一年度的工作要点,数字乡村建设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我国历史性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行政村通5G比例超过90%,广覆盖、高品质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农村地区的生产智能化、治理数字化、服务信息化、生活智慧化提供了坚实基础,数字乡村发展潜力无限。
农村电商开拓农民新财源
“这款大红袍茶汤橙黄明亮,入口回甘……”
利用5G直播专线,福建武夷山茶农小余的直播间观看人数突破10万,传统茶产业搭上直播电商快车,晒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全年,高质量的网络基础设施助力武夷山茶企销售茶叶286万斤,茶品牌价值预估达730亿元。
遍布乡野村舍的高品质网络,为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达15.8%。
与火爆的直播购物配套,全国30余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为特色农产品进城搭起了关键桥梁。
在山东临沂大上峪村,数字化集货仓让桃子的商品化率从35%提升至89%、损耗率低至7%。远在长三角的消费者能吃到18小时前摘下的新鲜桃。
直播火了,物流通了,“农户+特色农产品+直播电商+仓储物流”的农村电商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农村居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引擎。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这背后,农村电商功不可没。
在红色老区沂蒙山腹地,村民王晓庆从打工妹成功转型为农业主播,利用AI生成的直播话术和互动脚本打造“沂蒙二姐”系列视频,视频播放量超500万次,带动自家果园增收9.8万元。
数智科技打造农业新模式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绝不能落后”。
在三面被沙漠包围的甘肃民勤县,水已不再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老大难”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田间气象、土壤墒情与作物用水需求,可以精准测算最佳灌水量、提供最优灌溉决策,玉米种植在AI加持下每亩平均节水10%~15%。
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传统农业迎来了智慧转型:智慧农业标准体系累计立项行业标准122项、发布实施26项;国家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和分中心数量达到34个、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达35个;全国约200万台农机安装北斗终端,植保无人机年作业面积超过4.1亿亩……
在中国的蔬菜之乡——山东潍坊,区块链技术为韭菜、葡萄、时马山黑猪等特色农产品提供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农产品全周期溯源管控。目前,这项农业创新应用已建成畜牧链、粮食链、水果链三条行业子链,平台数据累计达到700余万条。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约1050亿元,同比增长11.7%,预计2025年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可达到1200亿元。
数字平台重塑农村新面貌
曾经,“资源洼地”“发展滞后”是农村头上甩不掉的帽子,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乡村全面实现振兴。面向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得益于以5G、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弥合,城市教育、医疗资源沿着网络走进乡村,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困局提供了核心驱动力。
在新疆伊犁,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当地带来了数字化教学新模式,数学老师张学玲“足不出校”就能给巩留二小和乡镇学校的孩子同上一堂课。这个“云端送课”平台已累计开设专递课堂超12200节次、名师课堂超14360节次,64.06万名学生因名师课堂受益。
医疗援青工作中,创新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实现了远程医疗在青海海西州的全域覆盖,“5G+AR”应用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系统运行后累计开展远程会诊查房等63次、培训655人次,全州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达99%,胸痛患者手术成功率达95%。
数字浪潮之下,走进乡村的不只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智能化管理手段也在加速重构乡村治理模式,让乡村振兴焕发出新生机。
河北衡水深州市全面上线由“数字乡村大脑APP+数字乡村大脑PC端+县域‘三农’大数据平台”组成的智能化乡村治理与服务平台,将地理分析系统与大数据技术相融合。村务信息精准公开体系让惠民政策“一键直达”村民手机终端,大幅提升了基层治理透明度和政策落实效率。
从5G+AR的远程诊疗到云上课堂的琅琅读书声,从AI驱动的灌溉效率革命到“区块链”果蔬上的新鲜露水,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比比皆是,无不彰显新时代数字乡村的独特魅力。这背后的关键驱动力,是奔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潮头的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