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近年来,武威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健全长效机制、强化监管治理、推进全域保护等举措,扎实做好生态保护“后半篇文章”,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
生态保护制度框架不断健全。武威市制定《关于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方案》,颁布《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等8部地方性法规,出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威段)生态环境常态长效保护治理工作机制(试行)》,建立责任落实、源头管控、监测评估、执法监管等8项机制,构建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祁连山生态保护体系。
生态监管执法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以来,武威市开展季度性巡查8轮次,对363处人类活动图斑进行实地核查,未发现违法违规活动。13个在建民生工程和生态修复项目均严格履行保护区准入手续,配套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同时,武威市还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完成“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控。
全域生态保护格局加速形成。武威市通过加力推进“三北”六期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3.2%,居河西五市第二位;草原植被盖度达51.14%,较2020年提高8.22个百分点。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24年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41.3%、46.5%,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新能源建成及在建装机规模达1575万千瓦,农业增加值连续11年居全省前列,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
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武威段)调查评估显示,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此外,监测数据显示,武威市城市空气质量连续6年稳定达标,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一季度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第二十一位。2023年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成效考核位居全省前列,古浪县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基本稳定”,其他三县区均呈现“轻微变好”态势,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迈上新征程,武威市将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治理成果,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