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夏日的微风里,路边的梧桐树沙沙作响,叶片间漏下的阳光映在我斑白的鬓角。还有3个月,我就要与相伴42年的通信事业作别,办公室墙上的老照片里,年轻时的我站在报房门口,身后“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标语依然鲜艳。每一个春夏秋冬,每一轮日出日落,都见证了我与电报机、电话机、手机共同度过的美好岁月。
1983年深秋,18岁的我攥着招工通知书,走进河南新郑县邮电局的青砖墙院内。报房里此起彼伏的“嘀嗒”声像永不休止的心跳,老师傅将泛黄的《标准电码本》拍在我掌心:“记住,每个数字都连着千家万户。”那本厚重的册子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晨跑时默念电码,吃饭时在饭桌上画“点”“划”,就连梦里都在破译数字密码。3个月后,当我第一次独立译出“平安抵郑”的电文,看着投递员踩着二八自行车消失在街角,忽然懂得这份“嘀嗒”声里藏着多少牵挂与期盼。
报房的日子像被时光拉长的胶片,“四班三运转”的工作制度下,我们十几个人守着发烫的发报机,亲历过紧急情况,也为无数游子捎去过家书。有一年冬夜,寒潮席卷,全县停电。我们裹着军大衣,靠着煤油灯发出的微光,还有用干电池驱动的应急发报机维持通信。火苗在玻璃罩里摇晃,映着同事们冻得通红的脸,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通信生命线”的分量。11年的报务生涯,不仅让我练就了每分钟80组电码的速度,更将严谨二字刻进了骨髓。
1996年邮电分营,我来到营业厅担任营业员。玻璃柜台内,BP机的红光与“大哥大”的银壳交相辉映,程控电话的铃声取代了电报机的脆响。每天清晨,营业厅外的队伍能排到拐弯的街角,眼神里满是对自由通话的渴望。记得那年深冬,雨夹雪下个不停,业务量太大,我月底结账忙到凌晨两点。结冰的路面像一面镜子,回家路上我重重摔在地上,钻心的疼痛从膝盖蔓延至全身。医生叮嘱至少卧床半月,可想到固话装机高峰期堆积的工单,我在第三天就拄着拐杖回到工作岗位。有位办业务的大娘红着眼眶塞给我暖水袋,这份温暖,给了我奋进拼搏的底气,后来还捧回了邮电部颁发的“全国服务标兵”的奖章。
1999年电信与移动分营,组织将基层党建达标重任交给了我。面对陌生领域,我像初学报务时那样从头啃起。当时,单位有位已退休的周老师是党建工作方面的行家,他对党务工作的程序、制度和流程都非常清楚。我专程到他家去请教,请他对我进行指导。党建达标相关内容和资料整理又是一大难题,我下定决心,无论有多难多辛苦,我一定要拿下这次党建达标任务。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将党务所有的工作进行了规范,将所有的资料分好类、归好档。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省公司党建达标验收中一次性通过验收,成为全省基层党建达标第一批单位,并且还被评为“中国移动集团先进基层党支部”。我忽然明白,通信人的担当,不仅体现在技术革新的最前沿,更在筑牢信仰的根基里。
窗外的梧桐叶又在风中轻颤,抽屉里珍藏的BP机早已停止震动。退休后,或许我会在庭院中种满月季,在茶香中翻看通信行业的新消息;或许会给孙子讲那些嘀嗒声里的故事。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初心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年轻的同事正带着新使命奔向远方,而我愿做永不熄灭的“信号灯”,默默注视着通信事业的星河愈发璀璨。
(作者系中国移动河南郑州新郑分公司员工)
上一篇:青海产业向“新”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