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认真思考中央八项规定的题中之意,无论是改进工作作风,还是密切联系群众,都必然要求加强党性修养。党性是党的使命、属性和特质在党员思想和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反映着党的阶级属性、政治理想、价值追求和根本立场。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本,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加强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增强党性,通过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立根固本。
对党的理想信念、党的组织要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坚定不移。对党绝对忠诚意味着无条件的,不以客观环境条件变化为转移的,无论是置身逆境、经历风雨曲折,还是身处佳境、一路高歌猛进,都能始终坚定信仰、牢记使命。党员干部应像革命前辈一样,做到心中有信念如灯,做到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把增强党性修养贯穿学习教育始终,涵养“跟着走”的政治定力和历史耐心,真正做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党员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党性说到底是群众性,忘记了群众性,党性就是一句空话。《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提到,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是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教育了他。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群众的事念兹在兹,要求党员干部秉持群众观念和为民情怀,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但党面临的脱离群众的危险一直存在。比如,一些违纪违法干部的通报中,开篇总是理想信念丧失,其中党的六大纪律,唯独少有违反群众纪律。并不是这些人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做得好,恰恰是因为这些人下基层难、离群众远的状态持续太久。切实提高做新时代群众工作本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应当把屁股端端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练好群众语言,厚植为民情怀。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但实践中有的地方还存在报喜不报忧,总结经验做法多,分析问题实情少的情况。究其原因,有的担心报忧得忧,奉行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庸俗哲学;有的经历的反映问题石沉大海的过程,认为作用不大多此一举。当反映问题、报送问题方面出现梗阻时,坚持实事求是就会打了折扣。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言,言人未言,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干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创造的经验做法,以科学的思路方法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把调查研究作为实事求是的基础和前提,深入基层开展穿透式调研,坚决杜绝“先射箭后画靶”等调研中的形式主义,把实际看完全、把情况弄清楚,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