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风,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联想到了春晚经典小品里“得了脑血栓、见谁都哆嗦的吴老二”,但现实中得中风的患者中,还有不少“小范”“小张”等青年人。
7月24日,镇江市江大附院(又名镇江江滨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柯先金介绍,青年卒中(发病年龄18~45岁)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近一个月以来,科室先后收治了8名青年卒中患者,最年轻的只有32岁。
健身、自律、无“三高”,32岁的他脑梗了
日前,当范磊(化名)突发脑梗的消息传回单位时,同事们都感到不可思议:“那么健康自律的一个小伙,怎么可能中风呢?”
32岁,身材匀称,日常坚持运动健身,不抽烟饮酒,饮食作息规律,无“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范磊的年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看上去无一能与脑梗挂钩。然而,当天早晨8:00,范磊起床时发现左臂完全使不上劲,于是赶紧前往江大附院就诊,被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包括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约占20%)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约占80%)。”该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柯先金介绍,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卒中的主要原因,而青年人没有三高、动脉硬化的情况下发生卒中,首先会排查心源性疾病因素,其次为动脉夹层、动脉炎等。检查结果表明,范磊发生脑卒中的根源是一种“心病”——卵圆孔未闭。
据介绍,卵圆孔是一种生理性的孔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胎儿获取养分的需要,在左右心房中留出了一个孔道,称之为卵圆孔。孔道由两层膜组成,一般在1周岁左右,这两层膜就会黏合在一起,如果没有黏合在一起就称为卵圆孔未闭。当有咳嗽、大笑、打喷嚏、深呼吸等动作时,可使腹压增高,进而右心房压力增高,未闭的卵圆孔裂隙被自右向左打开,此时右心房血液中如果有血栓,可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最后到达脑部引发脑梗。
一个月8名青年卒中,这几类人群要重点防范
近一个月来,江大附院神经内科先后收治了8例青年脑卒中患者,其中4例是传统因素“三高”导致血管硬化血栓形成的脑梗,2例为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2例为心源性疾病导致的脑梗。“卒中不是‘老年专属’,年轻也不是‘护身符’,青年卒中发病率攀升的趋势,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柯主任重点提醒以下几类高危人群,要更加注重危险因素的防控,应定期至专科门诊咨询,做好筛查工作。
三高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糖尿病患者为例,当空腹血糖≥7mmol/L时,脑梗发生率会显著增加。
患有心源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瓣膜病、卵圆孔未闭或房间隔缺损、心内膜炎、心房黏液瘤、心肌病等结构性问题和心房颤动等节律性问题。
有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卒中病例的,需要定期体检预防。
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长期吸烟酗酒、久坐不动、熬夜、饮食结构不合理或不规律,会增加卒中风险。
压力大的人群:长期高强度工作、精神压力大、处于竞争性环境中的人更易因压力诱发血压波动、血管痉挛和卒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