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一件件旗袍,一部部电话,一座五层巴洛克建筑,构筑了99年前沈阳城内最时髦的新式旗袍店铺——吉顺丝房。今天,这座欧式小楼仍矗立在中街——名闻遐迩的沈阳二百。
这里曾引领沈阳城的旗袍风尚,无数名门闺秀在此选择新式旗袍或精美绸缎量身定做,她们的旗袍身姿让这里成为传统美学与西方潮流融合的潮流策源地。
(一)美学张力
1928年初春的沈阳城,吉顺丝房的电梯门缓缓开启。3位身着织锦缎旗袍的少女走下电梯,彼时的电台播放着爵士乐,与她们的身姿相得益彰,领口镶嵌的银楼錾花扣在枝形吊灯下流光溢彩,她们亭亭玉立于吉顺丝房大楼内,不时引来购物者的目光。
吉顺丝房,标准的中国传统文化店铺称谓,承载在5层高的欧式巴洛克建筑内,将中国古典旗袍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完美交融。作为沈阳首个安装电梯的建筑,吉顺丝房的岿然身姿擘画出沈阳城90多年前的繁华盛景。
画卷重回百年前的沈阳中街,1925年,一座5层巴洛克建筑规划将中街内的商业气息引向高潮。山东黄县商人林子美、林钧启叔侄斥巨资拆除2层旧楼,聘请建筑师穆继多打造沈阳最高商业地标。
当设计图铺开时,难题出现了:东南角同益成洋货店的桑氏三兄弟拒绝出让40余平方米的方寸之地,希望“借着名店好销售”永远赚钱,哪怕吉顺丝房将银元铺满小店地面也不行,这场僵持战最终造就了中街标志性的缺角大楼,却也意外赋予了该建筑不对称的美学张力。
这座1926年建成的欧式建筑内藏玄机:沈阳首部商用电梯载着摩登男女直达顶楼沙龙,全城唯一的中央商业暖气驱散北国寒意,电弧灯聚焦的玻璃橱窗里,法国蕾丝镶边旗袍与意大利立体剪裁服装交相辉映,名噪一时的奉天省长王永江题写店名,开业当日人潮汹涌,一句顺口溜,让吉顺丝房声名远扬:“谁未登此楼,枉做城里人。”
(二)自在绽放
吉顺丝房4楼的服装定制沙龙,实为东北旗袍时尚潮流地,不仅销售最新款的旗袍,更有定制服务。货源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更有东京、福冈、大阪等舶来品,电话销售,送货上门,让吉顺丝房拥有超前经营理念。店内旗袍更是一绝,彼时常有名门闺秀在此选择旗袍,衣着光鲜旗袍的闺秀穿行于吉顺丝房,成为一道绝美风景。
90多年前,经理王敬三曾有惊人之举,推出主题旗袍系列,并有专人展示:“紫气东来”系列,真丝绲条盘出如意连环扣,领口内衬暗绣沈阳故宫纹样;“北国竹韵”系列,奉天纺纱厂专利竹节纹提花绸,步履间隐现遒劲竹枝;“西风东渐”系列,日本提花织机织就透孔锦,叠搭意大利立体剪裁外套……
文献记载,丹麦领事夫人看到展示后,订下墨绿旗袍作为礼服,张学良胞妹张怀卿的定制订单也已排至半年后。这场秀颠覆传统成衣销售模式——橱窗假人静默展示变为佳人演绎,顾客可即时指定面料与款式。
旗袍华美的背后,是沈阳城的富足。一则1925年《盛京时报》的广告道出沈阳经济繁华:位于奉天(沈阳)金银库街的久和隆绸莊,尺六六串杭纺绸(款式),每尺(奉)小洋一元二角;最新时花公司纱,每尺(奉)小洋一元七角六分……足以看出沈阳当时经济之稳定;即便是让人傲娇的美国福特牌汽车也非天价,美商公懋洋行在1925年的《盛京时报》的广告显示,五人乘敞篷轿车为金洋(即银元,俗称“袁大头”,与奉小洋换算为1:1.2)一千六百七十元,如此价格并非让人望尘莫及。据记载,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月工资为800银元,爱穿旗袍的林徽因月工资400银元,夫妻两人俩月工资轻松买车。
2024年,秋日,已改名为沈阳二百的吉顺丝房原址附近,停放着用于车展的新能源车,更有身穿旗袍的女士试驾;中街恒隆广场的玻璃幕墙上,突然投射出的往昔旗袍影像,宛若“全息时尚考古”,百年旗袍盛景在光影中再现;当生于沈阳的巩俐身着旗袍在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当米兰秀场模特系上旗袍改良如意扣,沈阳城的故事仍在针脚间自在绽放……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张毅
图据《中华老字号 沈阳卷》
上一篇:开放,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迸发活力
下一篇:戈壁荒滩崛起了产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