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张忠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包括检阅部队,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和期待。
八十年光阴流转,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那段用鲜血与烈火铸就的历史记忆依然清晰。这不是一段尘封的往事,而是一面映照民族精神的明镜,一座通往复兴之路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胜利,不是为了咀嚼苦难,而是要从那段烽火岁月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抗战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教科书。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百团大战展现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意志。这些战役背后,是杨靖宇将军胃里的树皮草根,赵尚志马背上的破旧地图,左权将军牺牲前最后一封家书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些具象的历史碎片,拼凑出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精神海拔。这些永不褪色的记忆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尊严,需要用生命去捍卫;一个国家的未来,需要用信念去开创。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抗战精神的内核是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坚韧品格。这些精神基因,至今仍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在科技创新领域,“两弹一星”元勋们隐姓埋名数十载;在脱贫攻坚战场,扶贫干部们“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在抗疫斗争中,白衣天使们逆行出征的勇气……这些都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新时代赋予抗战精神新的内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亚于当年。科技封锁如同当年的经济封锁,单边主义犹如当年的法西斯主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抗战精神更显珍贵。在深圳前海,创业者们以“拓荒牛”精神开疆拓土;在贵州天眼,科研人员以“坐冷板凳”的定力探索宇宙;在乡村振兴一线,新农人们用智慧汗水浇灌希望田野。这些新时代的奋斗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抗战精神。
纪念历史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新的历史。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复兴梦想,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撑。让我们把抗战精神转化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用今天的奋斗续写明天的辉煌。
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懈怠者。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让我们以史为镜、以史明志,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复兴之路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传奇。这既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历史最好的回答。
责任编辑:樊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