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范晓鹏 闫崎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正逐步融入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为高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的考试监考模式高度依赖人力,在大规模考试中难以实现全面精准监管,且容易出现人为疏漏。为此,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移动合作,率先研发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监考系统”。该系统利用智能化手段,例如人体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实时监控考场,并对考生行为进行分析,自动识别可疑行为并发出警报。这不仅旨在提高监考效率,更重要的是保障考试公平公正,为省内高校探索考试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也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智慧系统高效运行,助力考试公平公正
智慧监考系统的探索和应用,不仅体现了科技赋能教育管理的理念,更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近期哈工大校园进行的一次期末统考中,该系统在内部监控平台上进行了初步测试和验证,对多种教室类型展现出不错的检测和识别效果。考试期间,系统能够实时展示各考场的监控画面,并通过算法自动分析考生行为,一旦出现可疑举动,便立即在监控终端上发出警示。这一功能极大地减轻了人工监考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问题发现的及时性,也避免了可能因人眼疏忽而导致的漏检和误判。更重要的是,系统还具有自动记录和数据留痕的能力,所有的异常行为数据都会被存档保存,供考后复核与分析使用。这不仅保障了考试的公正性,也为高校考试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数据依据,为以后的教育决策积累了宝贵资源。
注重人机协同配合,提高监考整体效能
尽管该系统实现了高水平的自动化监控,但设计者始终强调“技术服务人”的理念,避免将人工智能误用为“替代人”的工具。系统的目标并非完全取代传统人工监考,而是通过技术手段与人工相结合,实现人机协同监考,从而形成更高效、更加智能的考试监管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系统为每位监考人员提供了直观的操作界面,帮助他们快速掌握监考情况、弹出异常行为、统计个人异常频次等功能。智慧监考系统的引入可以让部分监考员从以往机械性巡场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对疑点的判断与干预,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考试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创新技术稳中求进,适应多样化应用场景
由于高校教学楼宇众多、教室类型复杂、硬件设备不统一,系统在研发初期也曾遇到许多难题。对此,项目团队秉持“因地制宜”的理念,通过多轮实地调研和持续优化算法,使系统具备了较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新建的多媒体教室,还是老旧的普通教室,只需经过网络接入,系统便能迅速投入使用。即使面对光线暗淡、考生人数众多等复杂环境,系统也能稳定运行,确保监控画面的清晰度与分析的准确性。此外,系统支持高并发运行,目前系统可以同时支持十个考场的实时处理和分析,后续也将进一步扩充算力,为高校应对考试高峰期提供技术保障。这一能力也意味着该系统不仅适用于期末考试等高强度场景,也能推广至日常随堂测验、选拔考试等不同形式的考试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系统集成优化升级,服务考试全程管理
目前该智慧监考系统采用的是独立部署的方式,后期还可以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深度融合,形成覆盖考试全过程的服务链条。从考试安排、监控调度,到考后复查、数据统计,系统都提供全流程的一体化管理工具。例如,教师和教务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平台调取某一门课程对应考场的实时监控画面,或查看某个时间段的历史行为记录。对于学生而言,系统的公平性也提供了一种更具说服力的“证据链”,可以有效缓解因争议行为而产生的不必要纠纷。系统所生成的监控数据和报告,还可以为学校在考试结束后的质量分析和管理评估中提供决策支持,真正实现“考完即复盘、数据即价值”。
此次智慧监考系统的实践,不仅是一次技术应用的成功探索,更标志着我省高校在教育数字化改革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在新时代的浪潮下,让科技服务教育,让教育因智慧而更公平、更高效,相信未来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路上,这样的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成为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单位:范晓鹏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闫崎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
上一篇:中国使馆严肃提醒:切勿铤而走险
下一篇:“地面无人战车”成俄乌战场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