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强调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推动AI技术落地应用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中广核作为能源企业排头兵,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从AI工具库到智能机器人,一系列数字化工具与智能技术场景落地应用,不仅驱动清洁能源生产运营模式革新,更推动核电向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
AI与数字化:清洁能源的“智慧升级”
在防城港核电基于AI(人工智能)的实景三维建模技术中,3D建模系统将核电厂实时数据融合至虚拟空间,模拟设备故障并提前制定维修方案。在虚拟“数字孪生核电厂”中实现生产运营的实时可视、智能分析和敏捷科学决策,确保基于场景的高质量数据驱动安全质量及综合管理效益的持续提升,更入选广西信息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案例。
在核电站设备的维护与运行中,焊接质量就像设备的“筋骨”,直接关系到运行安全。想要判断“筋骨”是否有问题,得拍X光片,射线胶片就是焊缝质量的“X光片”。以往检查X光片,一张片需要一位“医生”花5分钟仔细观看,费时费力,还会出现人因失误。为解决行业痛点,大亚湾核电自主研发“核电设备焊缝智能评片系统”。该系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算法,能精准识别微小、低对比度缺陷,全流程自动化处理,还能动态存储分析数据,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焊接缺陷检测的效率,推动核电无损检测智能化发展。目前,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两次大修中累计完成了362张射线底片的智能检测与评价,系统对362张底片的缺陷识别率100%。
机器人“同事”:从复杂场景到精密检修
长着方方“脑袋”、圆圆“眼睛”,外形酷似动画里的“瓦力”——红沿河核电厂房里刚迎来一位新“成员”:智能巡检机器人。它依托公司5G专网的“高速通道”,把厂房里的AI高清摄像机、防爆云台等智能设备“串联”成一张实时感知网,既能精准采集1100多个监测点的配电参数、设备温度,又能通过后台系统“动脑筋”分析,自主判断设备状态、预警异常,让这里成了红沿河首个无人值守的“智慧厂房”。
这台机器人更像个不知疲倦的“侦察兵”:身上装着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统,配着高速机械臂、双光谱热成像云台等装置,一启动就沿着路线自动巡视配电盘。每到一处,它会伸“脖子”调角度,把配电参数、开关状态、消防信号等信息一一“记”下来,再用智能算法“筛查”状态,一旦发现不对劲,立刻自动报警,通知运维人员及时干预。
在中广核贵州黔峰中心站,一款搭载智能识别系统的AI巡检机器人全天候在岗巡检。该机器人可沿预设路线24小时不间断自主工作,集成高清摄像头、热成像仪等先进传感器,实现对配电设备无死角、高精度状态监测与数据采集。机器人巡检精准高效,通过及时预警和预防性维护,有效预防设备故障。
在阳江核电基地,一套能自主起飞、自动换电的智能无人机系统,正化身“空中眼睛”守护核安保——它搭载双光云台,能昼夜追踪可疑目标,还能通过智能喊话器驱离告警。过去,传统无人机依赖人工操控,如今这套系统靠模块化设计实现全天候值守,气象模块实时护航飞行安全,远程终端一键启动作业。它用空中视角让处置效能大幅提升,还接入决策中心为指挥提供实时画面。从核安保到周界巡逻、应急观测,这双“眼睛”正持续拓展应用场景,为核电智能化增添助力。
智能平台:核电站的“数字中枢”
作为核电站的“神经中枢”,DCS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是数智化战略的重点。由中广核工程和中广核数科联合研发的“核电厂DCS智控平台”通过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具有“自动启停+智能人机交互+健康监测”三大功能,将机组启停操作的误判风险降低70%以上。这个通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鉴定的系统,其核心技术已应用于三澳核电项目,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华龙一号”DCS技术方案的先进性,促进核电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
在岭澳核电站,一套能“听懂”机组语言的语音辅助自动提醒系统正成为操纵员的新助手,核电机组也进入了语音时代,它能通过语音提醒蒸汽发生器参数异常、阀门开度偏差等信息,让操纵员从“盯屏幕”变为“听提示”。这项创新让异常情况提前20秒预警,操纵员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对机组进行干预控制,为保障机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庆榕)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