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继任者也许能从前任那里获得不少经验教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原则贯彻下去。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关系再度恶化。特朗普借美联储翻修总部大楼的支出超出预算之名,发出了解雇鲍威尔的声音,鲍威尔甚至因此遭遇刑事指控风险,明年5月能否顺利如期退休也充满悬念。
鲍威尔已经任职美联储主席八年之久,既为货币政策框架的重大创新立下了不俗之功,也为坚守中央银行政治中立性奉献了艰苦之劳;同时也留下了误判通胀的遗憾,以及对科技金融创新缺乏敏感性与前瞻性预见的短板。鲍威尔继任者也许能从前任那里获得不少经验教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原则贯彻下去。
鲍威尔的功与过
作为美联储历史上唯一一个非经济学出身的技术型掌门人,鲍威尔能够进入美联储出任委员要职,得益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提名,后来又获得了特朗普与拜登两位总统的钦点,得以连任美联储主席。作为共和党成员,在政治极化愈演愈烈的美国党派体系中,鲍威尔如同走钢丝般周旋其间,既说明了他超乎寻常的平衡艺术与生存能力,也意味着这位满头银发的掌舵人,注定要在复杂政治与经济环境中留下特定的职业生涯记号。
鲍威尔首任之初,奋进了十年的美国牛市虽未显露出歇脚迹象,但通胀已经若隐若现,同时,特朗普政府的减税政策如火如荼,美联储则开启了缓慢加息与渐进缩表同步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然而,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逼停了美国经济列车,随后遭遇四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
疫情冲击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道琼斯指数短短一个月暴跌超过10000点,单月跌幅创30年之最,远非金融危机时的市场动荡能比。面对流动性几近枯竭的金融市场,鲍威尔做出了美联储历史上最大胆的政策决定,除一次性紧急降息50个基点外,十天后再度降息100个基点,直至将联邦基准利率引至零区间,同时开启无上限量化宽松。
被经济学家称为“火箭筒救市”的系列之举很快重建了市场信心,疫情发生一个月后,美股强劲反弹,当年标普500指数录得16%的涨幅。更重要的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决策让鲍威尔在传统央行政策禁忌区撕开了一个又一个新出口,如将QE(量化宽松)升级为QQE(质化量化宽松);首次开启公司债购买行动,直接让面临融资困境的私营企业及时“补血”;实施主街贷款计划,将流动性输送管道延伸至中小企业;推出市政流动性工具,为陷入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提供生命线。这些创新工具不仅阻止了金融体系的崩溃,更创造了现代货币史上最快速的V形复苏。2021年,美国经济增速飙升至5.7%,创下198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重构货币政策框架是鲍威尔任内最具深远意义的创新之举。美联储推出的《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战略声明》,将“广泛包容的就业最大化”置于政策目标首位,从关注整体就业率转向关注不同族裔、阶层的结构性就业短板,这意味着,即使整体失业率走低,只要少数族裔等群体就业不足,仍可维持宽松政策。通胀方面,新框架引入“平均通胀目标”(AIT),允许通胀率在复苏期适度超调至2%以上,以弥补经济衰退期的通胀缺口,从而结束了静态通胀目标制。总体而言,重建的货币政策框架不仅实现了学术层面的突破,更深刻影响了后疫情时代全球央行的政策走向。当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相继调整其通胀目标策略时,鲍威尔的美联储实际上引领了一场央行哲学的静默革命。
可见,鲍威尔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有一套游刃有余的操盘技法。一方面,特朗普两任总统期间,鲍威尔和美联储都受到了超乎寻常的行政干预,这种情况下鲍威尔能坚持捍卫美联储决策独立性,彰显出其敬畏法律的行事风格;另一方面,鲍威尔推动了决策透明化改革,渐进抖落了美联储的神秘色彩,如增加记者会频率,定期发布FOMC委员对利率路径的“点阵图”预测,从而让市场参与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政策逻辑,降低因预期混乱导致的非理性波动。
然而,在2021年疫情未完全散去、通胀悄然回归时,鲍威尔犯了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当年4月,美国PCE物价指数同比跳升至3.6%,为近30年来首次突破3%关口,三个月后进一步攀升至4.0%。面对这一预警信号,鲍威尔却坚持认为是“暂时性通胀”,接下来半年美联储按兵不动,并承诺“长期维持低利率”。结果,2022年3月美国CPI飙升至8.5%,6月升至9.1%的41年来最高水平。
错失政策窗口期的代价十分高昂。2022年3月起,美联储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以史上最快速度加息11次,累计幅度达525基点,联邦基金利率被推升至5.25%~5.50%的22年高位。然而,激进加息很快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紧缩海啸,美国国内股债双杀,当年美国国债创下历史最差年度表现,纳斯达克指数暴跌33.1%,全球股市蒸发数十万亿美元市值,日元对美元创1990年来新低,欧元一度跌破平价;同时,全球主权债务市场拉响警报,斯里兰卡成为首个债务违约的新兴经济体,阿根廷、埃及等国面临严重的货币危机。非常规货币政策还加剧了财富分配失衡,一方面,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疫情时期美国前1%富豪财富增长45%,而底层50%人群的实际收入因通胀侵蚀而下降;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最先承受失业冲击,形成“政策双杀”困境。
鲍威尔对加密货币的保守态度,也被一些人诟病。此前针对加密货币,美联储发布了“Choke Point 2.0”,明确禁止银行支持在去中心化网络上发行代币的企业,等于完全切断加密企业的银行通道。在美国参议院的最新听证会上,有参议员质问鲍威尔,为什么过去四年美联储持续打压加密货币行业,而《GENIUS法案》却在参议院被高票通过。鲍威尔只能硬着头皮回应,承认过去监管太保守,表示美联储正在重新评估,将逐步撤销一些不合适宜的监管指引。
谁将成为美联储新掌门
追踪迄今为止16位美联储主席的主政过程,没有哪一位像鲍威尔这样承受着如此巨大的政治压力,尤其是特朗普第二任期至今,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鲍威尔的谴责、嘲讽与诋毁。在特朗普口中,鲍威尔不是“榆木脑袋”,就是“太迟先生”,不止一次发出解雇鲍威尔的威胁。对此,鲍威尔多次强势回应,不会因为政治施压而改变决策。
鲍威尔有《联邦储备法》作护身符,不太可能被提前辞退。但特朗普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性操作,比如设置“影子主席”来稀释鲍威尔的影响力。美国总统通常会在美联储主席任期结束前3~6个月宣布下一任提名人选,特朗普已经放话今年夏秋之际就会公布提名,这种超前人事安排不仅会显著缩短新旧主席交接期,而更重要的是,“影子主席”将对鲍威尔的言论形成对冲,相当于在鲍威尔旁边安插了一位保姆。
从目前信息看,“影子主席”有三名热门人选,分别是美联储前理事凯文·沃什、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以及美联储现任理事克里斯·沃勒。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本来也是最有可能接替鲍威尔的竞争者之一,无论个人情感还是工作默契,贝森特都算得上是特朗普最钟爱的搭档,如果可以,特朗普一定会首选贝森特作为美联储新掌门。但贝森特目前在白宫的位置似乎无人可替,除牵头安排美国与几十个国家关税谈判外,他还主持完成了“大而美法案”,且接下来更复杂的财政支出计划还需要他坐镇。让贝森特转任美联储主席,不仅会增加人事布局成本,也可能再难找到一个同样称心的新财长。因此,对于外界对贝森特出任美联储主席的传言,白宫给予了明确且及时的否定。
凯文·沃什35岁就被小布什总统提名,成为当时美联储最年轻的理事。金融危机爆发后,沃什充分发挥投行从业经验,负责建立美联储与华尔街的沟通机制,但在任期届满后转入了学术界和企业咨询领域;及至特朗普首次出任总统,沃什进入美联储主席候选人名单,但最终未获提名。从货币政策立场看,沃什算得上十足的“鹰派”,他不仅公开批评疫情期间鲍威尔一次性降息50基点的决策,而且对QE耿耿于怀,即便特朗普二度当选总统后,沃什也在海湖庄园当面建议特朗普不要干预美联储的独立性。如果他当选美联储主席,特朗普可能会遇上比鲍威尔更难搞的“刺头”。
作为保守派经济学家与特朗普的政策设计师,哈塞特早年担任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从38岁出任总统或总统候选人经济顾问至今已有25年,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和第二任期分别担纲总统高级顾问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足见其专业能力。若从深谙白宫权力运行和政策逻辑的角度看,哈塞特无疑可以与特朗普无缝对接,但在维护美联储独立性问题上,哈塞特态度异常坚定,对此特朗普不得不有所顾忌。
与沃什与哈塞特相比,沃勒在美联储的工作时间最长。此前沃勒担任圣路易斯联储执行副主席,后由特朗普提名成为美联储理事会成员。围绕贝弗里奇曲线(反映职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经验关系的曲线)原理,传统经济学和美联储官员认为,职位空缺率的下降必然伴随失业率的大幅增加,但沃勒认为,劳动力需求降温可能会导致职位空缺下降,而失业率不会像往常一样上升,未来实现软着陆是可能的。再看当下美国,通胀逐步接近2%,失业率持续处于近半个世纪的低点,客观印证了沃勒的“先见之明”,他在美联储内部的影响力因此日益攀升,并被认为是仅次于鲍威尔的美联储“二号人物”。
沃勒在货币政策上也曾被划归“鹰派”,且今年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强调美联储降息需要持谨慎立场,但从5月开始突然由“鹰”转“鸽”,指出虽然提高关税会增加通胀的上行压力,但物价上行可能只是暂时的,美联储需要降息防止经济衰退。这一判断显然与特朗普高度吻合,外界由此猜测,沃勒转向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调整,还是在为接下来顺利接过美联储主席权杖而主动搭台。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