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锐评)
转自:荔枝锐评
1937年,贡院街的吉祥照相馆,对于当时普通的南京市民来说还是个稀罕物。“电报局的李小姐”也许是置办了一件时髦的衣裳,刚出了时装店的门,就迫不及待地去了照相馆;“柳树巷8号的店家”可能心心念念的就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小店筹备良久终于开张,当然要留下一张珍贵的纪念照;“广安街37号的姜老板”大概是个场面人物,他的照片可能是放得最大、最有派头的那张……而刚刚入职、编号1213的邮差苏柳昌,穿上制服的第一件事,极有可能就是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工作照,因为太帅,便于招揽生意,他的照片还被老板老金选中挂上了墙。
这是由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片中情节推想还原的生活碎片。这就是那年那月南京城的烟火气、南京人的小确幸,一如今天的南京城和城中为生活奔忙的我们。
镜头拉远,拉远,再远一点,吉祥照相馆的招牌渐不可辨,南京城的轮廓和兵临城下的日军渐渐清晰起来。战争一触即发,出走或留下,成为每一个南京人不得不面对的生死抉择。
如大多数人一样,苏柳昌选择出走,却因为职业使然,或者一念之间,为了帮助心急如焚的邻居寻找一封家书,错过了单位撤离的卡车。吊诡的是,撤离的卡车在他眼前被日军的炮弹炸飞。出走的没有走成,无法出走的反而暂时苟活,这样的吊诡,如此真实,如此魔幻。
照相馆的老金一家选择留下,躲在照相馆下面的地窖,偶尔上来烧水的老金被仓皇逃命而至的苏柳昌撞见,彼此甚至来不及发出惊呼,日本随军摄影师伊藤就在翻译王广海的带领下,闯进了吉祥照相馆。伊藤需要照相馆冲洗照片,照相馆暂时得到了庇护。
善良的苏柳昌悄悄掩上柜门,没有让老金暴露,并急中生智化身照相馆打工人陈永泰,同样没有暴露自己。翻译王广海从挂在墙上的照片,其实已经识破苏柳昌的冒名顶替。王广海抓住苏柳昌这个把柄,硬把自己的相好、戏班的林毓秀塞到了照相馆,并让林毓秀与苏柳昌假扮夫妻,而林毓秀为了报答巡警宋存义的施救之恩,冒死把宋存义藏在行李箱中,一起带进了照相馆。
在日军的封锁下,南京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城,在伊藤的干预下,照相馆暂时成了安全屋。导演申奥别出心裁之处在于,通过这样的构思,把镜头和观众的目光从一座城,切换到一个照相馆,从而为故事的展开找到了一个“密室逃生”的框架结构,为主旋律创作找到了大众化表达。更令人揪心的是,躲到照相馆里的七个人,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这样强烈的代入感,让影片在积聚戏剧张力的同时,也激荡着情感张力。
为什么是七个人?或许只是巧合,或许压根就是导演的精心设计。暂时的集结,是为了让观众的心跟着悬起来,密室带来的安全,让观众情不自禁地产生情感期待。如果说集结已经足够吸引人,那么一个一个地逃离和死亡,就让影片的基调从明亮变得压抑,因为观众已经与这七个人建立了情感连接,他们每一个人的死亡,就成为每一个观众、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能承受之重。
这七个人是怎么一个一个离开的?巡警宋存义因为仗义得以进了照相馆,也因为报义而毅然赴死,人如其名,死得其所。苏柳昌和林毓秀把千辛万苦得到的两张通行证,让给了老金一家,并以抓阄的方式把通行证给了老金的太太和女儿。如果你是苏柳昌或者林毓秀,你会让出活命的机会吗?如果你是老金,你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决定通行证归谁?得到翻译王广海给老婆、孩子准备的两张通行证后,苏柳昌坚持让老金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和林毓秀一起逃离。这是一个普通邮差的生死抉择,他一直想逃走,最终却把两次可以逃走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去留之间,生死之际,有恐惧,有挣扎,有期待,更多的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朴实、善良、情义和良知。当宋存义从洗出的照片上看到弟弟惨死的画面后,他选择冒死引开日军。当从伊藤拍摄的照片上看到邻居和同胞惨死的画面后,大家决定一定要把这些底片带出去,有朝一日作为揭露日军滔天罪行的证据。这一刻,这几个普通的南京人,从关注自己的安危,到开始关注这个城市、这个国家,人物得到了成长。这种成长是自发的、真实的。与此同时,观看影片的观众也得到了成长,这种成长是代入的、共情的,观众、演员和角色之间彼此抵达,身心交融,整个影院寂静无声,却被泪水淹没。
林毓秀对王广海说,我是学戏的,从小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日本人赢了跟你,这不成了秦桧的老婆吗?王广海说,你不要入戏太深。以苏柳昌、林毓秀等七人为镜,王广海这个翻译当然是个汉奸,为了自己的活命,不择手段,只是天良尚未丧尽。与实施无差别屠杀的日军相比,随军摄影师伊藤虽然伪善,但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杀害中国人,不过战争最终让伊藤褪去了伪装,亲手杀害了苏柳昌,又因为底片外泄而剖腹自杀,垂死挣扎之中被其上司枪决,包装成前线战死送回国。良知未泯的王广海不甘被辱骂为狗,也为了救自己的相好林毓秀,奋起与日本人搏斗,最终死于日本人之手。
林毓秀拼死带出的照片,经由南京安全区的外国人之手,登上了中国和世界众多媒体,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得以披露,并最终成为南京审判的呈堂证供。林毓秀在刑场按下的快门与影片中伊藤按下的快门形成了鲜明对比。影片的结尾,导演选取了一位南京摄影师拍摄的一组照片,照片中当年的南京与今日的南京,同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遥远的历史拉回到今天,从复兴的中国放大到整个世界,多场局部战争正在进行,多个城市正在被摧毁,很多人正在战争中死去……此时此刻,某个国家,某个城市,某栋建筑中,会不会也有一群人,正在准备逃离,他们能成功吗?他们和他们的国家有明天吗?一颗心绝望的呼唤,能够等来另一颗心真实的抵达吗?由此,我们再将目光投射到贡院街的吉祥照相馆,投射到《南京照相馆》这部影片,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南京,甚至不止于中国,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一曲命运交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