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7月27日晚,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一场特殊的挑战牵动亿万观众的心弦。在大型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的聚光灯下,新松SR12A-12/1.46型工业机器人沉稳地伸出机械臂,直面高难度“穿越火线”任务——即使主持人撒贝宁大力摇晃干扰,机械臂仍以惊人的0.03毫米重复定位精度稳定完成操作,全程零失误!这一刻,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精密与可靠,在央视舞台上震撼绽放。
节目播出后,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公司”)迅速成为国内外市场客户圈及同行的关注焦点,也在网络上掀起一波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回忆杀”。作为亲历者,新松研发代表刘一恒在接受采访时,仍难掩激动:“录制时整个人都很兴奋!感谢央视给新松这个机会,以如此生动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真正实力。”
“四高”性能征服“火线”,央视舞台见证中国精度
挑战现场,“穿越火线”要求机器人在极限时间内高速穿越复杂轨迹,稍触边框即告失败。当撒贝宁提出“展现机器人极限”时,刘一恒胸有成竹。只见机械臂在高速运行中突遭外力猛烈摇晃,却如定海神针般纹丝不动,精准走完全程,引发全场惊呼。
“这背后是‘高速度、高精度、高负载、高可靠性’的硬核支撑。”刘一恒揭晓了机器人无惧干扰的奥秘。他特别指出,0.03毫米的重复定位精度,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精度飞跃来之不易。刘一恒不无感慨地回溯了研发历程:二十多年前,国产工业机器人精度仅±0.1毫米,远落后于国际。“为突破封锁,机械、电气、软件及工艺团队展开了一场艰苦的‘接力赛’。”团队历经1800多个日夜极限攻关,从材质优化、齿轮啮合到运动控制算法全面突破,终将精度提升至±0.03毫米。“这不仅是技术追赶,更是一个民族制造尊严的争夺。”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郝玉成在节目中如是评价。
三大优势铸就核心竞争力,轻量化设计闪耀舞台
谈及此次亮相的SR12A-12/1.46型机器人,刘一恒着重剖析了其三大核心优势:
高速度比肩国际。在电动三轮车薄板焊接等对产能要求极高的产线上,新松是唯一能与进口品牌正面PK的国产机器人,“速度丝毫不逊色”。
高精度持续突破。通过长期深耕算法优化与材料轻量化研究,新松不断提升精度阈值,如今已实现关键指标的反超。
高负载灵活适配。新松产品线覆盖4公斤至500公斤负载,本次登台的120公斤级本体搭载12公斤负载,轻巧灵活的设计既满足舞台部署需求,也彰显了工程智慧。
机器人卓越表现的背后,是匠心独运的设计:中空弓形手臂提升线缆寿命与狭小空间灵活性;特殊铸造工艺实现轻量化与高刚性平衡;紧凑集成的送丝机保障了焊接稳定性。“这是新松最新迭代的高精度控制系统成果。”刘一恒透露,其前代型号曾参与深中通道管节焊接等国家重大工程。
从实验室到聚光灯,以创新之火点燃制造尊严
节目录制现场,当撒贝宁问到“精彩绝技如何练成”时,刘一恒展示了新松的智能化进阶——全新离线编程软件将轨迹编程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半小时,让工业机器人“用起来越来越方便”。
聚光灯外的热烈反响,更令团队动容。刘一恒回忆,节目播出时,同事们纷纷拿出手机观看、截屏,“自己研发的机器人获得大众关注,大家都无比激动。”长久以来,工业机器人深藏于工厂车间,公众对其认知有限,更不了解国产化进展。“《中华考工记》以鲜活方式打破这层壁垒,实在难能可贵。”
新松之名,承载着对“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院士的深切纪念。从钱学森开创自动化专业,到蒋新松筚路蓝缕开拓事业,再到如今第三代研发人员的接续奋斗,中国机器人事业走过从无到有、由弱向强的峥嵘岁月。正如蒋新松院士所言:“我们追赶的不仅是一个技术,更是一个民族的制造尊严。”
从助力深中通道建设,到在央视舞台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新松SR12A-12/1.46型机器人已成为中国智造进阶的生动注脚。刘一恒透露,该型号将于明年迎来全新迭代,精度与稳定性再攀高峰,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中华考工记》不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匠心回响。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古老匠心融入现代科技血脉,新松人正以自强不息的创新伟力,在新时代的考工记中,奋力书写民族复兴的智造华章。他们丈量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只为让世界看见:中国精度,未来可期。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黄超
上一篇:谨慎购买和饮用现挤鲜奶
下一篇:全市机关党建工作交流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