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强 张佳琪
大山深处,洪流裹挟着砂石、树木,想把冯家峪村吞噬……但是,打不垮的山里人,通过互帮互助,顽强地“托举”着乡亲们。当时居住着500多人的冯家峪村,在这次灾情中全员平安。
水毁严重的密云西火路向深山延伸。昨天上午,记者沿着崎岖山路步行抵达冯家峪村,鞋上满是淤泥。这座被洪水袭击的山村如今已经恢复供电,主街上、胡同里有不少村民在清淤,村委会成了受灾村民临时的家……“团结就是力量!”村支书冯敏说,这几天,村里发生了很多温暖、感人的故事。
两口柴锅养活上百人
村民曹桂军家地势很高,洪水没进院,她和郭秀贤、郭富华、袁田良用小院里的两口柴锅,从27日下午到昨天中午,已经给安置在村委会的受灾群众做了8顿饭。
受灾后,冯家峪村村委会最多的时候同时安置了上百人,除了受灾村民,还有附近电管站、林业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几名游客。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如今已经平安回家。
“老人睡床上,年轻人困了就只能趴桌子上或者靠在椅子上。”冯敏说,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是当时最难解决的。一筹莫展之际,曹桂军等几位村民主动提出帮大伙儿做饭。
记者昨天中午走进曹桂军家的小院时,两口柴锅尚有余温。“木柴有限,午饭、晚饭一块儿给做了,等到晚上再热热。”她领记者进屋,两大盆里分别装着米饭、炖鸡肉。
村里断路断电好几天,外边的人进不来,哪来的肉?原来,随着洪水逐渐退去,村里马上组织清淤,商店的冰柜因为贴着墙根,没灌进去泥,里面的肉也还没变质。店主直接把肉送到村委会的临时厨房——曹桂军家。
曹桂军患有糖尿病,干不了重活,“但我能做饭。咱村受了灾,我想出把力。”她家小院里,豆角架、葫芦架基本被摘空了。厢房地上有两个空桶,水灾前里面装着约20斤大米。这些大米、豆角、葫芦,这几天都做成了饭菜。
四名村民凿开屋顶救人
26日午夜,村民王益锋店铺的屋顶被村民们硬生生破开一个大窟窿,那一刻,王益锋长出一口气——有救了!此时,涌进屋内的泥水淹到了王益锋的下巴,他在水中攀着货架已坚持了约6个小时。
那一夜,雨势正猛,冯家峪村主街两侧的商户已被洪水淹了大半,周边道路也被悉数切断,整个村子成了“孤岛”。滂沱大雨中,村民田荣国拿着手电筒,帮助村两委干部挨家搜索被困人员。
虽然水声很大,但他还是听到了微弱的求救声——这是从主街北侧王益锋家的店铺传来的。窗户破不开、门也推不动,田荣国赶紧取来救援绳,路上还拉来了饭店老板张贺、建材店老板张豪、做收购工作的王志飞。
几位硬汉沿着墙头爬上房,抄起瓦片,全力凿开了屋顶。借着手电的光,田荣国锁定了屋内王益锋的位置。借着这条绳子,已经呛了不少水的王益锋终于被众人拉了出来。
那一夜,这4名村民总共救出7个人。“我曾经是一名军人,在部队时就参与过抗洪,也救过人。”已经退伍30多年的田荣国说,自己的车里常备一条救援绳,“想着万一有人落水、掉冰窟窿里,我能伸手救一把,没想到这回真用上了。”
村民从密云城区运物资
徒步进村探路、徒步出村返回、驾驶装满物资的卡车再进村,这短短5公里山路,从小在山里长大的郑瑞民开了3个小时。
昨天上午,“生命线”西火路抢通工作正在进行,数不清的铲车、挖掘机、渣土车来来回回。早在前一天,在密云城区办厂的冯家峪村村民刘显森便徒步进山,探出了回村的道路。他得知进冯家峪村的道路就要打通了,便和副厂长郑瑞民一块采购起了物资。140箱方便面、130箱矿泉水、10箱盐、10箱火腿肠、30个手电筒……郑瑞民开着卡车、拉着爱心物资,昨天一早便从密云城区出发,最终在西庄子村停了下来,再往前走,全都是用砂石垫起来的碎石路,很狭窄。这里距离冯家峪村还有大约5公里。
郑瑞民下了车,把车交给同行人驾驶。他决定徒步往前探路,一侧是陡峭的大山,偶有碎石掉落,另一侧是湍急的白马关河,不断冲刷着碎石路,路上满是泥泞。徒步1个多小时,他终于来到冯家峪村村委会,见到冯敏,告知了物资在路上的消息。
没说两句话,他就赶紧离开了村委会。之后又徒步将近1小时,再次驾驶卡车,沿着碎石路缓慢前行,不断地在狭窄的通道上和来往的施工车辆错车,最终在下午1点来到村委会门口。
车厢门打开,村民们快步上前,抢着帮忙卸车……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里,大伙儿期盼多日的生活物资占了半个房间。
图为凿开屋顶救人的四位村民张豪、张贺、田荣国和王志飞(从左至右)。实习记者 常一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