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
大抵由于蝉乃寻常之物,我鲜少关注,在读到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时,心境悄然生变。
虞世南以精炼的五言绝句,细腻入微地描绘了蝉之形态、神韵、食性,乃至高洁品格,仿佛一幅生动画卷,跃然纸上。他颂扬蝉的清贫自守、不慕权势、不随流俗,其高洁之志,纯净无瑕。蝉与我自命清高的个性颇有几分相似,于是便喜欢上了它。
夏秋时节,蝉声如潮,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响彻云霄。蝉无疑是自然界中的“大嗓门”。蝉的叫声响亮,之所以音量惊人,得益于其独特的生理构造。雄蝉腹基部有发音器,宛如鼓膜覆盖的大鼓,一经振动,便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更奇者,其鸣肌每秒伸缩万次有余,加之盖板与鼓膜之间的空腔共鸣,鸣声愈发嘹亮。不同于雄蝉,雌蝉由于身体构造的差异,则喑哑不语。
蝉之口器细如针尖,中空而利,能轻易刺入树体,悠然吮吸树液。蝉卵孵化后,若虫遁入地下,以多年生植物根部的汁液为食,于黑暗中默默蛰伏,历经岁月的洗礼,或三年五载,甚至十多年之久,只为金蝉脱壳的那一刻。
蝉的一生,需历五次蜕皮,方能羽化为成年蝉。最后一次蜕皮,必须在树干上完成,不仅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一场生命的洗礼。当蝉蛹背部缓缓裂开一道缝隙时,标志着蜕皮大戏的序幕正式拉开。首先,它那敏锐的头部会小心翼翼地探出来,紧接着翠绿的身躯与褶皱的翅膀也缓缓展现出来。经过短暂的停歇与调整,翅膀逐渐变得坚硬,色泽也愈发深邃,最终蝉振翅高飞。这一过程,需耗时一个小时左右,一旦遭遇外界干扰,蝉有可能终生残疾,无法翱翔天际,唱出动人的歌声。
成年后的蝉,生命比较短暂,最长不过六十至七十日。在有限的时间里,蝉的唯一使命是繁殖。雄蝉在枝头高歌,激昂的歌声穿透夏日热浪,只为吸引雌蝉注意,与之相会、交配。然而,这美妙的歌声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悲壮,雄蝉在交配后不久便会离世。
雌蝉在交配后,用产卵器切开细嫩的树枝,在狭缝中留下生命的种子。在生命的尽头,它能产下数百枚卵,为种族延续贡献最后的力量。
在诗词里,蝉这一文学意象犹如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不仅是诗人笔下品格高洁、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更是历史长河中一抹独特的文化印记。自汉朝以来,以蝉为内容的诗作多达几百首,诸如春蛙秋蝉、金蝉脱壳等成语,更是将蝉之形象深深刻入文化之中。
在晋人陆云的《寒蝉赋》中,蝉被赋予“文、清、廉、俭、信”五德,被誉为至德之虫。“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挥毫泼墨,一首《在狱咏蝉》,字字泣血。“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的《蝉》则以蝉之境遇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这些诗作情感真挚而深刻,展现了蝉在文学中的独特魅力。
蝉之鸣声是时间的低语与季节的更迭。我们与古人心意相通,共同品味着跨越千年的蝉意。蝉在古代还象征着复活与重生。从新石器时代的玉蝉到商末周初的随葬品,蝉的形象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现在,蝉不仅作为文化符号存在,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载:“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近年来,食蝉热潮悄然兴起。夏日,每当夜幕降临时,故乡的人们便手持手电筒,穿梭于林间小道抓蝉,半夜时间,能抓上百只。蝉,俨然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下一篇:成都三所高校拟新增推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