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爱心冰箱“被打包” 善意与信任不该被辜负
□刘金陈
日前,一男子在杭州某爱心冰箱前,多次以“打包式”方式大量取走瓶装水,相关视频广泛传播引发热议,令不少网友感到气愤。
近年来,不少城市的街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爱心冰箱,里面摆放着冷饮,供酷暑高温下工作的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群体免费取用。对这类爱心冰箱,人们默认的规矩是按需取用、一人一瓶。但如今却有人多次深夜打包取水,且不听劝阻,还对监控摄像头做出挑衅动作——这样的行为,不仅失于道德,也辜负了全社会的善意与信任。
一般而言,爱心冰箱是由爱心企业、公益组织或热心市民自发设置的,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互助机制,传递的是爱心,彰显的是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理念。但设置只是一个起点,后期维护、长期运营才是关键,这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
杭州这处爱心冰箱已正常运转3年,有不少人从中取用过冷饮,在炎炎夏日获得一份凉爽;也有不少人,往冰箱里捐赠填补过水,希望将这份凉爽传递给更多的人……一边取水、一边补水,爱心源源不断地汇入冰箱,又从冰箱分发散布出去。无论是取用者,还是捐赠者,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精心守护着这份爱心,共同维护着这套互助机制的顺利运转。几瓶水或许不值钱,但该男子的行为却辜负了爱心、吞噬了善意,这也是网友感到愤怒的原因所在。
然而,“打包式”取用只是爱心冰箱遭遇的困境之一,实践中,还或多或少面临着运行主体不清、社会参与面窄、经费保障不稳、食品安全风险、监督管理欠缺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种自发性的公益行为,爱心冰箱的设置、运营,不能仅仅靠个体的内在道德自律,也应当及时引入外部约束力量。比如,针对食品安全风险、监督管理欠缺,可以明确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针对“打包式”取用,可以推广实施实名领取制度,也可考虑引入技术手段创新监管……
善意与信任有多珍贵,守护就要有多用心。一台爱心冰箱,装的是冷饮、盛的是爱心,折射的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不能让爱心冰箱成为个别有心之人谋私利、钻空子的目标,也不能让人们的爱心一再遭到践踏,以至于陷于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