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文/图
热烈阳光下,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的一片屋顶,闪着深邃蓝光。高压室里,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15时,园区屋顶3.7万平方米光伏设备,当天发电2.33万度。
“按照测算,8月份高温天气时每天发电可到3.5万度,余电上网超过1.2万度,可以大大缓解园区用电压力。”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5.99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经理陈晨玮说。
在专业人士看来,地处四川盆地的成都,太阳能资源只能算“一般”,但就在这一条件下开发的光伏发电项目,“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也依然效益突出,前景可观。
现场直击:三间屋子“装”着7家企业的电
在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那片3.7万平方米的蓝色光伏板下,地下一层停车场里“藏”着阳光变电力的秘密。跟随技术人员,记者走到一间隆隆作响的屋子里,一排7个贴有“运行中”字样的开关柜,是光伏运行的“智慧大脑”——通过光伏板收集、转化的电力,在这里进行统计、分发,部分传输给自用企业,部分上传给国家电网。“国家电网能自动判断余电情况,并智能抓取、传输。”技术人员介绍。
旁边的二次保护室里,有一组智能一体化保护系统,不仅为发电系统提供运行保障,还能实时采集发电信息,保障在大电网失电情况下,也能保护电力系统运行。在侧面一间屋里,则是两组变压器,通过与供电网络及园区用户互联,同时实现10千伏电压输送到新都区供电网络和向园区用户提供能源。
“这是一个绿电项目,去年12月并网发电,从运行7个多月来看,状况良好”,陈晨玮报盘:截至7月23日,已累计发电316万度,其中自发自用约84%,16%余电上网。和风电受风力变化发电量不稳定一样,光电则春夏发电量高于秋冬、正午高于早晚、晴天高于雨天,发电量受季节、气温等影响明显,“冬天一天发电三四千度,夏季最高每天可发3万多度”,陈晨玮说。
据悉,由于该项目是第一年发电,设备状态好,全年发电量有望超过480万度。这其中,7家企业可以做到“自发自用不停电”,另有超过80万度余电上传国家电网。
高温“电荒”,催生屋顶光伏,二期启动“虚拟电厂”
利用厂房屋顶发电,经济账该怎么算?新都区香投集团拥有园区屋顶的“所有权”,相关负责人作了介绍。
2022年8月高温是一个“倒逼”痛点——园区一企业因突然断电令几十万元原材料报废。新都区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2024年12月18日,由三家公司合作、投资的5.99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成都首个产业园区屋顶光伏项目。
项目前期论证时,对经济、社会效益做过测算:总投资2500万元,年均发电量预计达455.99万度,约11年可收回投资,此后近14年为收益期。此外,可以节约标准煤14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800吨。
来自香投集团的数据表明:今年1月投运起至5月底,5.99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实现营业收入约89.1万元,预计全年营收约为281万元,投资收益超过8%。
“可以说,这个项目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绿色低碳‘双丰收’。”香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与川西、攀西等太阳能丰富的地区相比,各项测试数据表明,成都由于云多、雨多,区域年水平面总辐照量等级属于“一般”。
作为项目参与方,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成都以水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火电为主的电力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但超大城市电力需求增长快、极端天气频现,新能源作为一种补充需要快速发展。
“目前,光伏项目二期已启动相关前期工作,预计投资1200万元,使用屋顶有效面积约2.5万平方米,年发电量约241万度。我们将打造虚拟电厂,系统建设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清洁能源项目,建成智能化区域能源运营平台。”陈晨玮说。